香 山 情 思
作者:朱殿封
朗诵:李明明
1987年秋天,我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治疗之余,常与护士们神侃。转眼到了风和日丽的十月,护士们纷纷向我“吹嘘”香山红叶好看,说的天花乱坠。我听着笑了:“你们大概是看我患病行动不便,故意‘眼热’我吧?”“真的,不骗你,不信你去看吗。”护士们一个个极认真的神情。
我被她们说动了心,感叹道:“命运不作美,使人生疾患,虽想看红叶,只得待来年了。”
第二年十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焦向红护士的来信,她在信中急火火地说:“你不是说要看香山红叶吗,眼下红叶正艳,每天上山的人特多,你赶快来吧,迟了就又看不着了。”
读罢来信,我心头一热:小焦护士,谢谢你还记着我要看香山红叶,谢谢你向我提醒季节!我住院的时候,小焦是个实习护士,时光匆匆,想必她已经实习期满,该当转正了吧。
我站在窗前远望,但见办公楼前绿柳苍苍,梧桐叶子始泛金黄,攀爬在二号办公楼墙壁上的藤条的绿叶更换上了红装。噢,深秋已至,霜天临门了。
我是该去北京了,向曾经精心为我治病、护理的医生护士们,面对面地说声:“谢谢!”
我是该去北京了,到天安门广场、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到时代伟人毛泽东纪念堂、到象征中华魂的巍巍长城,去洗涤心灵,去扩展胸怀,去设计自己的明天和未来。
我是该去北京了,看看香山红叶,看看香山红叶到底有多美。也许,这是去追寻一种人生的感受和意境。
可是,我又怎么能够得以成行呢?此时的我,正在呕心沥血地赶写一位模范人物的事迹通讯。她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激动着我,我下决心倾全力写好,“语不惊人死不休”。香山的红叶呀,你如果有知,你说,我笔下的这位模范是不是一片透红透红的红叶呢?于是,我放弃了进京看香山红叶。
1990年盛夏的一天傍晚,有位北京的朋友给我来电话说,他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在电话上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他用征询的口气问我,能不能去一趟他那里,与我详细说来,帮他参谋参谋。
人生难得是知己,为朋友当不惜两肋插刀。撂下电话,我向妻子打个招呼,便直奔火车站乘坐夜车。第二天早晨到达北京时,正值红日东升。朋友相见,没有客套,他向我说起事情的经过。
我的性格里有个致命弱点,就是说话不大讲究方式方法,直来直去不拐弯,对人不说三分话。我俩既然是朋友,既然你相信我,既然你征求我的意见,那我就更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有什么看法说什么看法,听不听由你。听完朋友的诉说,我告诉朋友,是他错了。朋友不服气。我俩争得面红耳赤。临别时,没有握手,没有寒暄。我说:“我直筒子脾气,我的话你听着可能很刺耳,但是是实话。”他定定地看了我许久,认真地说:“你的心像香山红叶。”
我听了“咯噔”一愣,一时不知作何回答。朋友拿香山红叶比照我心,哦,好神奇的香山红叶啊!于是乎,心里那种渴见香山红叶的情绪愈积愈浓了。
1994年10月26日,我又有了一次进京机会——受人之托,给某新闻单位送一篇稿。我心中暗喜,这次可以去看香山红叶了。进京路上,我信誓旦旦地对同往的同志说:“看不到香山红叶不回来!”送下稿已是晚上,心情轻松地住进宾馆,欣欣然第二天去香山看红叶。
大约晚上九点,我们报社打来电话说,原定的演讲会日期提前,让我务必在27日赶到济南报到。27日,就是明天呀,时间太紧迫了。眼睁睁香山又去不成了,红叶看不上了。我禁不住问同来的同志:“香山红叶与故乡的桃树、杏树叶子苍老时的颜色、与墙壁上青藤深秋时的叶子的颜色、与椿树晚秋时的叶子的颜色有什么不同?它是黄红相间?是殷红?是胭脂红?还是彤红的颜色?古人说:“枫叶红于二月花”,今人说:“香山红叶好,霜重色欲浓”,香山红叶到底是啥样子?
同来的同志哈哈笑了:“让你这一问,我们也说不准香山红叶的颜色了。百闻不如一见,还是眼见的真。”
香山红叶,我想看看你。可是,几次机会都从我手上溜走了,你让我已长长地相思八年了,熬的我好苦!
香山红叶,我虽然至今也未能看到你的真容,但你早已住进了我的心灵里,我什么时候才能走进你的世界里呢?
朱殿封,中共党员,《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山东省作协会员,出版《乡村里的二十四节气》《一位记者眼中的德州四十年》等书。
李明明,陵城区某中学语文教师,普通话一级乙等。爱好朗读,擅长主持活动。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来源 | 史志花开 编辑 |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