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报评论员文章|调优做强 跑出动能转换“加速度” ——二论倾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市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

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兴则经济兴。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工业化是主战场,制造业是支柱,各级一定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机遇意识,真抓实干,提速提效,一手抓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切实做好推“陈”出“新”、以“新”促“高”、除“旧”布“新”三篇大文章,把我市工业结构调优调新调强,跑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

推“陈”出“新”,转型升级。我市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有两个70%,即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70%,工业产品多数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传统产业等于落后产业吗?答案是否定的,传统产业许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只要引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通过改造升级,同样能挖出“金矿”,创造佳绩。比如,华鲁恒升是一家化工企业,但经过持续的技术改造与提升,实现了由煤化工向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转型,综合运营效益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传统产业是财富,不是包袱。前段时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全省工业互联网专题报告会上为大家上了生动一课,深刻阐述了海尔集团作为老牌家电生产企业是如何借助工业互联网实现完美转型的,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故此,我市在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中把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置于重要位置,紧紧围绕“541”产业体系,全力做优绿色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特色轻工“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实现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以“新”促“高”,加快培植新动能。工业化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立足我市工业总量小、链条短、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现状,必须在“新”字上做足文章,通过深入研究现代产业发展规律和逻辑,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迅速引进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人才,加快培育新动能,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尤其是我们要紧紧把握新一轮信息化浪潮到来的战略机遇,加快布局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和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近几年,我市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对全市工业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但新产业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竞争力上,都尚未唱“主角”,需要进一步发力。实践证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可以通过引进一家或几家领军企业、一项或几项关键技术,实现局部突破,率先崛起。比如,禹城市引进松果新能源汽车项目,就实现了引进一个项目带起一个产业的效果,入驻企业已达26家,快速形成了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培植战略新兴产业贵在精准,要聚焦5大战略新兴产业,编制好产业链、技术路线、应用领域、区域分布“四张图”,实施重点突破、扩容倍增,瞄准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实行精准化、专业化、园区化、市场化招商,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市主引擎。

除“旧”布“新”,向绿色发展加快转型。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就是一个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动能的过程,各级要深入领会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要清清楚楚,决不能含糊,更不能讨价还价,要下定决心加快落后产能退出步伐,为新产业、新动能发展腾出空间。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加快推动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破与立、新与旧是一组辩证关系,要紧紧围绕打造 “活力德州·智造名城”目标,把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变为上新项目、新企业、新动能的过程,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要树立减量替代是常态、等量替代是例外、生态环保守底线、亩产效益论英雄的观念,统筹运用市场机制、改革办法、法治手段,压旧上新、压小上大、压低上高、压散上整,主动压减过剩产能,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退出低效产能,变“减法”为“乘法”,变压力为动力,加快向绿色高端产业发展转型。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