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0,脱贫攻坚看德州 | 陵城区糜镇吴龙村:从“0元”飞跃至“13.2万”元,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房舍齐整墙绘栩栩如生,马路宽敞贯通整个村庄,三两孩子在广场上追逐玩耍,一群老人围坐在旁边下棋,7月28日,走进陵城区糜镇吴龙村,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景象映入眼帘。沿东西走向的主路进村不久,只见南侧有处宽敞的大院,一间160平方米的车间,还有4间亮堂的北屋供居住。刘中滨跟妻子陈燕正在车间里忙活着,几名村民也在各自的工位上加工包装袋。

“过去我跟妻子在福建打工,现在村里不仅环境好了,还建起了扶贫车间,干脆回来做些包装袋加工的小生意,月收入近万元不成问题,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两全其美。”刘中滨停下手中的活儿向记者介绍道。

今年38岁的刘中滨曾像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职业中专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婚后带着妻子孩子一直在福建,打打工做做小生意。渐渐地,女儿快要读初中了,儿子也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户籍在老家,孩子上学将来高考都成问题。另外家里老人也年纪大了,母亲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刘中滨跟妻子商量着,想回家乡发展,但村里的现实情况又让他们有顾虑。

吴龙村曾是省定贫困村,村党组织涣散,村集体无收入。全村110户、504人,常住人口约300人,年轻人外出打工,大多是老人和儿童留守。“村路没硬化,一下雨两脚泥,开车进村都费劲。柴火堆、垃圾堆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没有产业项目,回来发展没出路。”刘中滨说。

转机出现在2018年2月,省商务厅派驻吴龙村党支部书记郑瑞上任,帮助吴龙村彻底摘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村内外1900米道路进行了硬化,填埋村口废弃坑塘建起了1200平方米的广场;村里安上了路灯、建设了村民活动中心、新建2座生产桥、开挖了1000多米水渠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村路两侧铺装花砖、新建排水渠、栽种绿植、粉刷墙,村容村貌彻底改观。

“郑书记到任后,先是抓基层党建,选举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更重要的是发展起了产业,现在我们村集体年收入从0飞跃到了13.2万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中海接过了话头,向记者细数起了村里的产业,整合扶贫资金在糜镇镇驻地投资60万元建设了一处电动车加工车间,年租金收入4.8万元;在糜镇大棚区投资60万元建设了12个大棚,年租金收入6万元;在村内投资30万元建起了扶贫车间,年租金收入2万元;新平整8亩集体耕地,对村民承包,年收入0.4万元,“有了产业项目,4户贫困户也稳定脱贫,人均年收入到了9000元。”

将村里变化看在眼里的刘中滨,今年初带着妻子孩子回到了家乡,租下了扶贫车间,做起了包装袋加工的生意,还吸引了10多位留守妇女前来务工。“接下来,我们还想做服装加工,扩大规模的同时让更多村民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刘中滨憧憬道。

短评——

让好环境留住年轻人离村的脚步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青年回归乡土。农村要发展,如何留住年轻人的脚步成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曾经贫穷落后的吴龙村就曾面临年轻党员干部缺乏、村党组织涣散等情况,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儿童留守,欠缺发展的内生动力。

想要留住年轻人尤其是青年人才,产业兴旺是基础。产业兴,才能人气旺。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多种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同时,在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利好形势下,要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美好富裕的乡村成为优秀年轻人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大舞台。吴龙村也正是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省派村党支部书记的帮扶下,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发展产业,真正让年轻人“出走”的脚步放慢,“奔逃”的心留住,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富更多村民。

大赛投稿邮箱:

298025213@qq.com

联系方式:

市扶贫开发办 桑冬冬 2681095

德州日报社 屈大鹏 18866090195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尹晓燕 摄影、视频制作|郭庆萍
通讯员|王书胜 侯长舟 陈启忠
编辑|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