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德州 | 运河德州段管理机构852年的变迁


1941年,运河德州至泊头段生活场景


从金天会七年设置将陵仓,到1981年省交通厅卫运河航运局建制撤销——

运河德州段管理机构852年的变迁

□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从金天会七年(1129)将陵仓在北厂设置,到1981年山东省交通厅卫运河航运局建制撤销,运河德州段管理机构随着漕粮、货物转运存在了852年。

金代设置漕仓及管理机构,元代漕运能力翻了一番

隋炀帝继位后,政治中心在北方,粮食需江淮地区供应,同时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开凿了著名的大运河。运河德州段是隋炀帝大业四年(608)伴随着永济渠的开通而通航的。

德州设置漕仓始于金代。民国《德县志》记载,金天会七年(1129),金朝在德州设置将陵仓,也叫北仓。因为古代把有空地可存放粮食及货物的栈房称为厂,这一带得名北厂。因此,北仓又称北厂。明洪武三十年(1397),德州开始在北厂南侧三里远的运河边上建起砖城,也就是后来延续近600年的德州古城。将陵仓的设置,开始赋予德州独具特色的漕运文化符号。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通济州河、会运河后,大运河全线贯通,元政府改将陵仓为陵州仓,年漕运能力由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151.3万余石,到泰定三年(1326)发展到335.1万余石。元政府在德州设直捕盗司、达鲁花赤、监支大使等官职,驻扎大量军队统管漕粮运输和安全,主要任务是保护河南、山东的物产运回元大都。

明清漕运鼎盛时期,中央及省府均在德州设有直属机构

明永乐十三年(1415),在原陵州仓的基础上改建成立德州水次仓,与淮安、徐州、临清的漕仓并列为全国四大漕仓。

明代,驻扎在德州的中央直属部门主要有户部监督分司、户部监兑分司和漕运公馆。户部监督分司,与德州水次仓同时设立,是中央户部驻德州掌管漕粮、德州仓事务的官署,长官由户部主事或员外担任,一年一轮换,称为部使,正五品。明正统十四年(1449),随着德州仓迁到城里,户部监督分司也迁到目前的市检察院院内,改名为户部管仓分司,职能不变。随着粮仓的进城,原来设在北厂的钞关也迁到了桥口附近。户部监兑分司,设立于明弘治六年(1493),用来协调交漕粮的地方官府、民户和运漕粮卫军之间的关系,保证畅通。其长官为户部主事,正六品。明万历年间,户部监兑分司裁撤。漕运公馆,隶属于中央兵部,建立于正德十年(1515)。明清两代,德州漕运一直由德州卫军承担,漕船同时还捎带有商货,漕运公馆就是办理漕运事务的机构。

驻扎在德州的还有省属部门:济南府兑粮公馆、莱州府通判和山东督粮道。济南府兑粮公馆也叫山东兑粮公馆,与德州水次仓同时设立,位置在北厂附近。济南府辖69个州县,其中24个县直接将粮食交到德州仓。康熙四年(1665),户部管仓分司撤销,莱州府通判受命接管德州水次仓,除负责征管工作外,还负责押运漕粮。康熙三十六年(1697),莱州通判回归莱州,其继任者是济南粮捕通判署,同时设立的还有山东省督粮道,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有着千年历史的漕运寿终正寝。济南粮捕通判署、山东省督粮道分别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光绪三十一年(1905)撤销。

民国时期,当时的政府只沿河对民船设卡收税,无管理机构

清朝末年实行“停漕改折”后,漕运时代终结,运河内的官船都变成了民船,运河德州段船运进入帮派争运时期,当时政府除沿河设卡收取货税外,并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德州后,先后有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内河航运营业所、管船办事处等日伪机构管理和控制着德州的运河航运,此外,日伪还利用码头上旧有帮会组织“安清帮”出面,组建了船主公会,直属内河航运营业所管理。德州船主公会成立于1940年,会址在桥口街西首靠近运河的地方。船主公会按船只营运收入的百分之五收取管理费,每人每月缴纳会费伪币五角,要求会员遵守会章,接受工会布置的任务。

1947年,人民政府始设航运管理机构,运送物资,支援前线

1945年,随着解放区不断扩展,各边区政府内部增设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1945年4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财经运输处首先在涉县索堡成立了华北地区第一个由人民政府领导的运输机构——太行运输总公司。它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建立航运机构输送了大批航运干部和运输工具的裕通、裕华、永祥和广华四个运输公司的前身,后均改称转运公司。

1946年6月德州解放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交通厅分别在临清和大名龙王庙设立广华运输公司、裕丰运输公司,以做生意掩护身份,购置物资运至天津敌占区以供给我前线部队。1947年,两公司合并为广华运输公司,在德州设立办事处,即卫运河航运局的前身,当时国营船只14只,载重980多吨。

随着经济发展,船运装卸量逐年增加,对码头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原水营码头,由于杨家圈河段截弯取直,河水断流,被逐渐废止。原桥口码头,由于连年防汛,堤岸不断增高,傍岸装卸和存放物资的场地越缩越小。1948年,因解放战争中断二年的德石铁路恢复通车,德丰专用铁路延伸到德县兵工厂旧址的南墙根外,也就是目前胜利桥北侧,不少物资部门在这里建立了仓库。因此,德州市搬运公司就在德县兵工厂旧址西墙外,沿运河按照物资集散的要求,建设了新码头,修筑了装卸坡道,南北长约一公里,原码头逐渐废弃。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胜利桥北,运河东岸的码头遗址就是那时候建设的。

1949年,由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华北内河航运局在天津成立了华北内河船运公司,下设德州船运分公司,内设船运、营业和会计三个部门。当时国营船舶数量极少,还占不到百分之十,其余均为私人经营的木帆船。船运公司十分重视对个体船民的团结,与他们签订货运协议,合理分配资源,统一调整运价,并向船民发放低息贷款,资助船民修理船舶、添置工具,解决实际问题。1952年6月,德州船运分公司改为德州航运办事处,1953年又改为河北省内河卫运河系统航运管理局,由河北省交通厅领导。1956年公私合营后,德州公私合营航运公司成立,木帆船为184只,14098吨位,拖轮6艘,378马力,当时的原则是40吨以上木船实行合营,40吨以下木船组织合作社。

1957年,卫运河由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分段管理,其中运河山东段301公里,码头13个,由南向北分别为:南馆陶、北馆陶、尖庄、大营、临清、油坊、渡口、武城、甲马营、郑口、故城、四女寺和德州。德州港设计最高通航水位20.4米,最低通航水位17.27米,年吞吐量65万吨,港区依旧位于胜利桥与天衢桥之间的东大堤外,由货场到码头,在大堤处开口,设有防洪闸,以备运河行洪时用。德州港为中转港口,出口货物由津浦、德石铁路运进来后,经水路散运到临清、武城等地,港区内有铁路专用线674米。

1960年前后,运河航运再达鼎盛,1978年因断水停航

1958年,德州航运办事处归聊城专员公署交通局领导,同时名称改为卫运河航运办事处。第二年,升格为聊城专员公署航运局,为便于管理,局址设在德州市,局长孟广洪。这一时期的航运局,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有职工5409人,下设船舶修造厂、航运学校、临清站、禹城站等20多个单位。有船舶553只,21个泊位,可供200吨以下轮驳船同时进行装卸作业,另有多处小泊位停泊船只。由当时德州市石油公司投资,在芦庄西,傍运河修筑了一处小码头,专门用来装卸油料。政府还对河道进行治理。四女寺到上码头段特别弯曲,20多公里的河道,大弯道就有十多处,“运河过境,九望德州”说的就是这里。为保障畅通,政府先是对运河堤防加高培厚。继而扩大治理,建设了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裁弯46处,缩短航道里程30多公里,德州段河道排洪得到控制。

1961年,德州专区恢复,航运局一分为二,其中,聊城方面保留了原名称,德州方面则有了新名称——山东省交通厅卫运河航运局(驻德州)。1962年,聊城专署航运局改为临清市航运公司。1963年,该公司并入山东省交通厅卫运河航运局。

1978年,卫运河因断水而停航,后经逐步调整,1981年12月31日,山东省交通厅卫运河航运局建制撤销,并入山东省公路运输联合公司德州地区分公司。

(原稿载于2020年8月28日《德州日报·德周刊》2版往事)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作者 | 王德胜  编辑 |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