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情谊
——德州市档案馆馆藏背后的朝中友谊
□ 苗鑫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参战国最多、死伤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人民的全力支持,英勇战斗的志愿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战斗,并积极参与重建朝鲜。这段历史值得今天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的所有中国人记住,记住志愿军队伍不屈的精神和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
1953年朝鲜停战后,志愿军担负两大任务:一是加强战备,搞好军政训练,提高部队战动力,维护朝鲜停战协定,保卫两国社会主义建设,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事变;二是增进中朝团结友谊,帮助朝鲜重建家园。驻在朝鲜的约120万志愿军像建设自己的国家一样参与重建朝鲜,修建了大量办公楼、医院和学校等;修复铁路线和火车站,新建铁路桥梁;修建水利工程;帮助朝鲜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等。
1958年 “军队撤出 友谊长存”撤军留念(后排右一朱希增)
朱希增,1928年2月出生在德州市长庄乡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948年10月在锦州入伍,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参加辽西会战、天津战役、广东战役、奥桂边战役、海南战役。在频繁的战斗中,他从东北的黑土地打到了海南岛的天涯海角,不仅英勇参战,同时注重学习,曾在海南军区干部学校、汉口高级步校学习,从一个战士迅速成长起来,先后担任副班长、司务长、排长、参谋、政指等,并多次获得嘉奖。
朱希增所在的人民解放军135师405团,隶属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4军。135师于1953年5月入朝参战,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8年7月回国。
1958年3月13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合影
(朝鲜语译文:“纪念与志愿军的友谊”)
多年的战火已经让朝鲜国内一片废墟,遍地都是炮弹坑,朝鲜的人们没粮吃,没屋住,就连平壤也很难看到一个完整的房屋,大多数人就住在山洞里面。29岁的朱希增和他的战友们在“多流一把汗,多留一分友谊”的口号下,继续帮助朝鲜人民进行各种劳动,当地的群众需要什么部队就做什么。当时许多部队为了多留细粮给朝鲜人民军,宁可自己吃粗粮;为了多剩柴火给人民军,宁可自己用冷水洗脸。朝鲜人民也给志愿军送蔬菜、物品。每逢中、朝纪念节日,都要互相祝贺、开展联欢活动。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亲如一家,朝鲜人民爱护和支援志愿军,志愿军也把朝鲜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
朝中友谊纪念章,铜质,34cm*36cm
1966年,朱希增转业到德州地区人民医院,他将自己峥嵘岁月留下的勋章、纪念章以、立功证明、老相片、“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纪念”背心等珍藏了起来。2019年,朱希增孙女朱爱芹将这份完整的记录了朱希增从军、战斗、立功、转业等情况的红色档案捐赠给了德州市档案馆。其中的“朝中友谊纪念章”,由和平鸽、中朝两国国旗组成,纪念章正面的朝鲜语“조중친선”,译为“朝中友谊”。这枚纪念章是根据1958年2月7日,朝鲜政府《关于永远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业绩和欢送他们从共和国北半部撤出的决定》的内容,朝鲜政府授予志愿军全体人员和中国援朝工人的。
缅怀为了铭记,纪念重在传承。如今,历史的云烟已经散去,中朝两国的友谊走过70多年,这一件件档案见证了志愿军战士参加抗美援朝的光荣岁月。中朝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立下的丰功伟绩,志愿军用鲜血开拓和维护的朝中友谊。
通讯员|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