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田明臣:跨过鸭绿江时我17岁
□陈启忠
田明臣,家住德州市陵城区糜镇大田村,今年86岁。
1951年春节刚过,田明臣还未满18岁,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六月间,集训结束,他们乘火车到达丹东,然后弃车步行,当天跨过鸭绿江大桥,踏上朝鲜这片被战火燃烧的土地。
当时田明臣所在的部队是68军、203师、608团、2营4连。和当年的奇袭英雄杨育才系同一个师。
田明臣连作为第二梯队,接到命令,放弃现在的510高地,向前推进。很快,他们爬上一座山头,这就是他们要坚守的883.7高地。班长安排田明臣在一个单人掩体内,并嘱咐他不要乱动,以免暴露目标,遭到敌人的炮击。
田明臣的东边是一挺重机枪,西侧不远处还有一挺轻机枪。山下,敌人不断往山上打冷炮,一发炮弹正落到他们阵地上,守在最西边的一个湖南籍战士,从战壕中被掀下山去,等田明臣找到他,人已经牺牲了。
在田明臣左侧,是一座更高的山。奇峰突兀,像一把利剑,直刺蓝天,当地人称它为“锥子山”。上面是兄弟部队所坚守的949高地。
上午大约八、九点钟的光景,班长传令,准备战斗。山下,已看到了敌人晃动的影子,目测这伙敌人大约有一个连的兵力,班长告诉等敌人靠近再打,节省子弹。奇怪的是这伙敌人并没有马上发起进攻,而是向旁边一个小树林中集结,不知是何用意。未等敌人集结完毕便先发制人,田明臣旁边的重机枪首先发起怒吼。紧接着,轻机枪也跟着响了起来。小树林里的敌人遭到打击,开始疯狂还击,子弹像蝗虫一样向我们阵地飞来。当时,阵地上除轻、重机枪外,其余都是一水儿的冲锋枪。阵地距小树林大约500米左右,冲锋枪射程不够,班长命令战士们趴在战壕里不要动。就听子弹“嗖”、“嗖”从头顶飞过,打在后面岩石之上,“叮当”作响。这时,两侧高地上兄弟部队的轻重武器也一起开火。构成密集的火力网。子弹像暴雨般向小树林倾泻,直打的树林内烟尘弥漫,枝叶横飞。
这场对射,一直持续到下午五点钟左右,树林内已没有了动静,战士们也停止了射击。班长命副班长带领田明臣四人下去打探情况。他们提着枪,慢慢隐蔽着摸到树林跟前。树林里,一片狼藉,这片树林,从远处看,苍翠葱茏,但幼树居多,能隐蔽藏身的大树较少。只见树林里血迹斑斑,地上落满了被机枪打断的残枝败叶,中间横七竖八躺满了尸体,大约有四、五十具,都是李承晚的伪军。在一棵大树后的弹坑内,蜷缩着三人,抱一挺机枪,大概是留下监视我们的人,其余都逃走了。田明臣他们悄悄摸到跟前,五支冲锋枪突然一起开火,三人都没见到他们是啥模样,就稀里糊涂被他们打成了筛子。
为防止敌人趁黑夜偷袭,班长派田明臣和一江西老俵到山下放侦查哨,监视敌人,发现情况,鸣枪报警。
田明臣俩人来到山下,隐蔽在土丘后面。大概他们的行踪被敌人发觉,突然一发炮弹飞来,田明臣赶紧卧倒。炮弹在离他们身旁不远处爆炸。过了一会儿,听见江西老俵喊:“田明臣,我挂彩了。”田明臣过去一看,一枚枣儿大的弹片,扎进他的肩膀里,血流不止。田明臣叫他忍住疼,用手把弹片给他抠了出来。然后叫他赶紧回去包扎一下,让班长另换人来。
1953年7月27日上午十时,《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完成,签字后的十二小时起,全线完全停火。此时,田明臣在交通壕内已经守卫了一夜。为防敌人使诈,班长命田明臣继续守卫。次日,田明臣随部队撤到了第二线。
1953年12月,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苦战,志愿军终于赢得了胜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转眼到了春节,田明臣和他的战友们在青岛过了一个没有硝烟、没有炮声、安静、祥和的年。可是,许许多多的战友、兄弟,田明臣的老连长,却没能回来。他们永远长眠在三千里江山那片英雄的土地上,为祖国,为朝鲜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才是世间真正的“最可爱的人”。
让我们永远缅怀他们,愿他们的英魂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永垂不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作者|陈启忠
编辑|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