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姜伟
10月30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记者来到位于平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建成的10000平方米的科研创新中心看到,这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安装国内首条产业化阿洛酮糖生产线。
“再过40天,生产线投产,年产量可达1000吨,年产值5000万元。”说到这里,全国三八红旗手、公司研发中心主任赵伟爽朗一笑,满脸自豪。13年来,赵伟不断创新,参与研发的18项成果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与此同时,山东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凭借科研成果,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玉米淀粉加工企业,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葡萄糖酸钠、海藻糖生产基地,产品远销一带一路国家,带动当地1000多人就业。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发展”和“创新”成为高频词语。山东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史和赵伟的成长故事,证实了人才与企业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集合体。
作为企业的科技尖兵,赵伟一提起新产品的研发,便打开了话匣子。“去年我们先后投资近4000万元对公司的主打项目——葡萄糖酸钠、海藻糖等项目进行工艺升级。”她介绍,通过加大对外合作,新签订了包括阿洛酮糖在内的3个新项目,都将于两年内上市。“阿洛酮糖是一种稀有糖,低热脂、甜度高,人体耐受程度更高,产品还没有问世,已经有多家企业向我们表达了合作意向。”赵伟说。
2008年,从厦门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赵伟选择返乡就业,成为福洋的一名研究员。“之前就与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雷达接触过,公司看重人才,重视科研的氛围特别吸引我。 ”赵伟也没让大家失望,第一年,便牵头完成了9种变性淀粉产品的研发工作,还申请了两项国家专利。 “当年公司的效益就达到了连续5年的总数。”公司副总经理张桂芹说。
13年间,赵伟实现了从大学生到研发尖兵的蜕变,获得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20多个。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由一家生产玉米淀粉的粗放型企业,转型成为立足玉米深加工,坚持生物技术方向发展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跻身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十强之列。
无论是赵伟的成长还是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建起强大的科研团队,才能实现长远发展。”赵伟说。早在2010年,她奔赴上海十余次,拜访微生物发酵领域学术泰斗张嗣良教授,促成企业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建立生物发酵联合实验室。 2016年,她利用两个月时间,拜访、邀请15名正高级专家加盟,成立山东福洋生物制造工程研究院,成为我市首个省级注册的民营研究机构,也是全省首家生物制造领域工程研究院。
有了这些院所、专家的支持,赵伟带领企业科研团队成功申报了科技部的4个国家项目,包括2个863计划、1个国家支撑计划、1个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还开发了生物发酵新产品30余个。
“今年预计公司年产值可达30亿元左右,比2018年的12亿元,增长了240%。2020年新受理发明专利20件,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赵伟介绍,公司今后将在保持现有产品稳定的同时降低产品制作成本,提升产品的品质,同时不断研发新产品,向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邹斌 刘臻 石秀秀 通讯员|张大伟 嵇磊
编辑|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