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合作社智能化鸡棚
“昨晚卖了8万只鸡,装车装到大半夜,今天晚上还有一批鸡要卖,市场越来越活跃了。”11月4日下午,宣章屯镇可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宋可军介绍。
这家2012年成立的合作社目前拥有社员65人,存栏量达350万只,年产值7000多万元,社员年均增收15万元,去年获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成立合作社 兴建智能鸡棚
“这个是国家级示范社牌匾,这个是省级示范社牌匾。 ”宋可军向记者展示合作社近年获得的荣誉时满脸自豪。
“你们的养殖合作社为何能获评国家级? ”记者接着问。“我给你介绍完我们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你就知道答案了。 ”宋可军笑着说。
合作社2012年成立,最初只有5名社员,筹措经费200万元,大力发展肉鸡养殖,2015年被确定为县级扶贫项目,镇上一次性投入扶贫资金30万元,97户贫困户可享受每户每年300元的分成。此外,宋可军在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美胜源家庭农场,常年雇佣村民60多人,每人每年能领到工资2万多元。当年,合作社获评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
走进可军养殖合作社的家庭农场大院,一排排标准化的养鸡大棚映入眼帘。
智能化操控系统
“我们建有17个大型养鸡棚,一个棚占地1200平方米、投资120万元,全部高标准化运行。 ”宋可军带记者参观“智能鸡棚”时说,“农场引进了三层笼养全自动设备,自动喂食、喂水、处理粪便,墙体有保温水帘,温度可以自动调节,小鸡们平时吃玉米谷物饲料,预防疾病吃双黄连口服液和黄芪等中药,生活很滋润,鸡肉全部经过检验检疫,吃着安全放心。 ”
记者注意到,每个鸡棚的外墙面都有蜂窝状纸质水帘。宋可军说,这个水帘作用可不小,夏天时整个水帘向外喷水,热气进来后温度会降到20℃,冬天出热水,使室内保温。
进入鸡棚,记者见到自动喂食机正在运行,3万只肉食鸡开始接续“进餐”。在鸡棚门口设有全自动电脑操控系统,可实时调节室内进风量大小、温度高低和灯光明暗度。目前,美胜源家庭农场肉食鸡存栏量达50万只,而每个棚只需要一名师傅管理,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
村民代养鸡苗 确保稳赚不赔
“我就坚持一个原则,不能让养殖户利益受损。 ”养鸡已22年的宋可军说。1998年,他开始尝试规模化养鸡,成为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买了200只幼苗,由于不懂技术和管理,一下死了70多只,那一栏他亏了400元。宋可军夜不能寐,反复思量,下一栏正赶上中秋节,他想再试试。
第二栏进了300只鸡苗,他一下挣了600元钱。这大大提升了他的信心。第三栏他进了400只鸡苗,挣了1500元。就这样,宋可军走上了专业养鸡之路。
他骑着自行车去禹城和齐河县城找专家请教学习,自己也买了不少书籍看。到2005年,他的养鸡场存栏量已达到50万只。除了自己养鸡外,他还会教给村民们养殖技术,自己搞起了运输,销售饲料、收购肉鸡、联系销路,他将整个产业链条全部打通。
村民们对养鸡比较陌生,非典和禽流感的出现更让不少村民望而却步。2012年,他牵头成立养殖合作社,只出售给村民们鸡苗,村民享受每只鸡3元钱的保本价,不管市场如何变,村民们的利益不受影响。村民负责在自家大棚里将小鸡养大出栏,他再回收后对外销售。大伙不敢投资,他便自己出钱扶持,帮着大家建养鸡棚。
宋可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一户村民50天养2000只鸡算,一只鸡净赚5元,一次能挣1万元,一年能养五六栏鸡,能赚五六万元钱。“很多村民都养了几千只鸡,一年赚10来万元很轻松,比种地强太多了。 ”
养殖业风险与机遇并存。去年年底,一只鸡苗市场价涨到了10元钱,他还是按3元钱卖给养殖户。“鸡苗都是保底价给我们,疫情期间我们不但没赔钱,反而还赚了不少钱呢! ”村民宋席田说。“50天养殖期,饲料4公斤要12元,人工费和药费都算上,一只鸡成本25元左右,疫情期间每公斤3.6元,3公斤左右的鸡才卖9元,一只鸡我就赔16元钱。养殖户一个棚按1.5万只鸡算,赔20多万元,今年我一共赔了150多万元,这还不算多,晏城街道和赵官镇个别养殖户赔700多万元。 ”反观养殖户,在疫情紧张的情况下,一只鸡能挣3元钱,一个棚大约能挣20万元。
种养结合 鸡粪变废为宝
在小黄村一处蔬菜大棚里,村民们正在采摘黄瓜和西红柿。“这些都是有机蔬菜,用的是鸡粪有机肥。”宋可军介绍,合作社每年产生大量鸡粪,全部丢掉太可惜,于是他想到了种养结合模式。
合作社购买了高温好氧发酵设备,鸡粪经过处理变成有机化肥,直接用在蔬菜大棚里。目前,合作社建了11个蔬菜大棚,专门种植西红柿和黄瓜。“我们的有机西红柿和黄瓜比较畅销,口感特别好,深受县城与济南周边市民的欢迎。 ”宋可军说,种养结合模式提高了废物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利润也大幅提升,老百姓都挣到了钱。“俺们老两口一边种菜一边养鸡,一年能收入30多万元,给儿子在县里买了楼、买了车,没有合作社,就没有俺们现在的新生活啊! ”村民宋兆勇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石少军
通讯员|崔志华 崔鹏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