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 |两位老兵在朝鲜的日子里



11月13日,赵光水讲述在朝鲜的峥嵘岁月

两位老兵在朝鲜的日子里

本报记者  李玉友

2020年11月13日,在德州工作的李其常,来到夏津县东李官屯镇肖官屯村,看望今年82岁的老兵赵光水。赵光水满面红光,虽说有点耳背,但身体非常健康,见到老战友的儿子,上前拉住李其常的手激动得不愿松开。


1960年12月,赵光水(中排左二)、李玉贤(后排左一)在长春与夏津藉战友合影

1957年3月,19岁的赵光水从家乡光荣入伍,和他一同入伍的还有新盛店镇西李官屯村同样19岁的李玉贤。二人同样的年龄,又都是高小毕业,很快成为知己。他们在夏津县城训练10天后,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到鸭绿江边,稍作休整,随部队开到了朝鲜三八线附近的平康。他们成为志愿军9870部队独立营工程机械连上等兵。赵光水和几位战友携带发电机和电锯,到森林为各单位伐木,李玉贤则被分到通信工程连,翻山跃岭,为部队架设通信线路。他们住着自己修建的营房,吃的用的都是国内运过去的粮食和物资。当时的朝鲜,经过停战后3年多的建设,恢复了部分厂矿、医院和学校,城市和农村开始有了生机,但战争的创伤远未愈合。赵光水说,当时他经常看到矗立在道路两旁那些山坡上的烈士纪念碑,默默怀念着那些未曾谋面的战友。道路两旁还有不少炮弹坑,朝鲜人民吃着简单的食物,住着简陋的房子,但人们天天像过节似的,人人都特别高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及人民军特别亲。志愿军当时的口号是“多流一把汗,多留一分友谊”,帮助朝鲜人民进行各种劳动,当地群众有什么需要,部队就毫不犹豫地去做。朝鲜人民也给志愿军送蔬菜、物品。每逢中、朝各种纪念节日,都要互相祝贺、开展联欢活动。赵光水和李玉贤虽在一地,却不是一样的工作,天天从白忙到黑,根本没有见面的机会。辛苦自不必说,危险却时时摆在面前。有一次,赵光水连队的司务长上山给牲口拔草,不幸踩到地雷牺牲。说起当时的抗美援朝战争,赵光水斩钉截铁地说:“美国人怕咱们!正如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美国人‘钢多气少’,我们‘钢少气多’。美国人已经给那场战争下了结论,认为那是一场他们永远打不赢的战争。”

1959年,赵光水(前排右一)、李玉贤(后排右一)与战友在长春通沟构筑国防工事时合影

1958年3月,赵光水和李玉贤随当年第一批撤军的志愿军部队回国,驻扎到长春。这次两位老乡住到了一起,还是上下铺。白天,他们一块到处竖线竿、拉电线,一块吃,一块住,亲密无间。有一段时间,他们一同去参加国防工程的施工,到山上打坑道。1960年,两人同时转业至大连化工厂,虽然二人衣食有政府供应,但当时正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们始终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家中的亲人。1961年,中央开始对左倾错误进行调整,大幅压缩城镇人口,赵光水和李玉贤便一同离开大连化工厂,回到了原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当时农村的生活十分困难,两位战友虽相距20公里,可有困难互帮互助,过年过节经常联系走动,友谊日增。由于他们都有文化,且在部队上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上世纪70年代,二人先后被录用为正式职工。李玉贤参与夏津县的有线广播建设,由于技术过硬,被夏津县广播局选调担任技术员,指导各公社建设广播站和架设线路,部队学到的技术有了用武之地。因工作表现突出,被作为特殊人才正式录用。后被评聘工程师,在公社广播站站长任上退休,2004年11月因病去世。赵光水则因在农电建设中勤奋踏实肯干,被夏津县电业局录用,后退休安享晚年。

1959年,李玉贤(右一)和战友在长春

今年10月下旬,夏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把一枚“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送到赵光水家中,他不禁又怀念起老战友——已去世16年的李玉贤。没想到,老战友的儿子还想着他,并且登门前来看望。李其常向赵光水询问父亲在朝鲜的故事,虽赵光水能记下来的已经不多,但他听得津津有味。李其常说,老一辈人出国援建朝鲜,为国争了光,为中朝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后辈人不应该忘记他们。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编辑、记者 |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