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空气中弥漫着初冬的微凉,走进黄河涯镇中心卫生院,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导医台,崭新先进的诊疗设备,以及规章制度、就诊流程、优惠政策和随处可见的中医养生小知识。
当日,在门诊楼大厅,挤满了排队就诊的患者。刘卫全就是其中一位,他是黄河涯镇沙杨村人,几个月前,因左手环指挤压骨折,在卫生院做了皮瓣创面修复术,这次特地遵医嘱过来复查。在过去,卫生院可没有条件做这样的手术,谈起卫生院的变化,刘卫全赞不绝口:“今年来住院,感觉变化挺大。没想到现在卫生院医疗设备这么先进,环境也洁净,在这里看病既舒心又放心。”
去哪儿看病?卫生院。如今,这是黄河涯镇周边村民口中共同的答案。魏国军是黄河涯镇九村人,今年9月份,他突发意识障碍,伴随左侧肢体麻木,被紧急送到黄河涯镇中心卫生院就诊。卫生院通过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将他的病案上传至德州市立医院,医院立即组织专家集中会诊,会诊结果很快反馈回来,卫生院有针对性地予以治疗,不久便康复出院了。他高兴地说:“现在不用出远门,就有市里专家给看病,而且做康复也方便,还真不赖!”
曾经周边村民看病往往到市区和省城的大医院。奔波看病的背后自有一套逻辑:卫生院就医环境发展差,专业医疗人员短缺,医疗设备陈旧……长此以往,村民们的就医情况是“小病小痛不在意,大病就往大医院跑”。
转变发生于“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市推出了一系列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举措,黄河涯镇中心卫生院就医格局发生了喜人的巨变,软硬件条件均全面提升,人气也越来越高。卫生院的住院数据体现了这一变化:2015年卫生院住院人数不足2000人,今年截至11月,住院人数已达4000余人,比2015年增加了50%。
“2016年,我们卫生院响应上级政策,参照二级医院标准,对门诊楼、住院楼、综合楼等进行改造升级。”黄河涯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王洪涛介绍,病房统一建设了无障碍设施,安装一键式呼叫系统,新增床位90余张;改造的手术室达到万级层流标准;新建了高标准的国医堂;增设康复科、口腔科、手足外科、耳鼻喉科、中医科、妇科等10余个临床科室。与此用时,卫生院还与上级医院结成紧密型医联体,省城医院专家每周定期前来坐诊,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上级医院的医疗健康服务。
“招人难,留人难”也曾是黄河涯镇中心卫生院面临的一道难题,从2017年开始,卫生院在市卫健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探索新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管理模式,在提高现有医护人员工资的基础上,招聘了一批年轻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并在编制、职称晋升、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打通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发展渠道,保证他们不仅留得住,还要发展好。”王洪涛斩钉截铁地说。
截至目前,卫生院共增加了22名医护人员,其中绝大多数为年轻人。“刚来到镇中心卫生院,多少还是有一点心理落差,但看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而且这里生活成本不高,收入有保障,发展不受限,让我更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也坚定了服务基层的决心。”刚参加工作3年的年轻外科医生张文告诉记者。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三五”期间,我市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暖民心的决策,一项项务实举措,让基层卫生机构设施越来越齐备、管理越来越科学、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补齐短板,非一朝一夕,既需要外部政策支持,更需要卫生院内部努力,方可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难题。下一步,我市将不断优化基层公共医疗服务供给,激发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活力,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率,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使广大群众能够就近享受安全、高效、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市卫健委主任常树风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滕璐 通讯员|王法成 闫芮
编辑|唐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