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已搬入新校区3个多月,但德城区二屯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朱雅琪依旧难掩兴奋。“原来的校区操场上都是砖头和土,一到雨雪天就不能上体育课了,一踩一脚泥。”朱雅琪告诉记者。
朱雅琪和同学们是今年9月迁入二屯镇中心小学的。这是德城区的一所改薄学校,由胡官营小学和丰乐屯小学合并而成。
对于朱雅琪的感受,二屯镇中心小学的校长付韦莎并不惊讶。因为搬入二屯镇中心小学以前,付韦莎曾担任胡官营小学校长。
二屯镇中心小学是德城区解决大班额学校建设项目,总投资3500余万元,新建教学楼、风雨操场以及室外运动场等附属设施,规模24个教学班,可容纳1320名学生就读。
学校按照省标准化学校标准,投资300余万元配建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学科专业教室等功能教室,实现了校园网络、校园监控全覆盖,新建1间精品录播室,每个教室均安装了75英寸的交互式液晶平板电视和投影仪,现代化信息设备一应俱全。
2006年刚到胡官营小学任教时,付韦莎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一所现代化学校的校长。
付韦莎是德城区面向社会招聘的第一批农村教师。那一年,当她坐了1个小时的公交车到达学校时,心情一下凉了半截——一座破旧的二层小楼、一个满是黄土的操场,教室里挂着几顶破旧的吊扇,因为冬天靠蜂窝煤取暖,教室的墙壁已变了颜色。
当时的付韦莎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只教一年,一年后就离开这里。
学校很重视这位来自市区的姑娘,刚上班就让她担任一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孩子们对新老师很好奇。”付韦莎说,每当下课后,40多个孩子都会围着她左看右看,问各种各样的问题。看到一双双渴求又真诚的双眼,那句想要离开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
一切都在慢慢改变。德城区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小学办学环境,付韦莎眼中那所破旧的农村小学再也不见了。
而今,再提起当年的想法,付韦莎笑着说:“不走了,一辈子都留在这里了。”
付韦莎虽然留下了,可是,她同期的新老师,却走了不少。尽管如此,但付韦莎能切身感受到,农村学校的师资正越来越强。
2016年以前,德城区农村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达50岁,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与时代发展严重脱节。区里通过特岗计划等补充一批师资。如今,优秀的校园环境、先进的设施,在留住年轻教师、增强他们的认同感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王聪聪就是其中一员。
王聪聪2018年毕业于德州学院。和付韦莎一样,她也是一名在市区长大的女孩。毕业那年,王聪聪考取了“三支一扶”,成为二屯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
两年的服务期转眼接近尾声。她又一次面临着选择:是通过考试进入机关事业单位,还是继续留在学校任教。
“当时家人都建议我再次考试,离开农村。”王聪聪坦言,但经过考量,她最终还是决定留校,做一名乡村教师。
王聪聪的选择没有错。目前,德城区落实基层中小学职称制度,只要在农村工作满10年申报中级职称就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满20年、30年申报副高、正高同样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此外还有面向基层教师的基层副高、正高岗位申报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实,让扎根基层的教师更有工作干劲和创业激情。
付韦莎、王聪聪、朱雅琪是幸福的,她们赶上了教育小康的红利。而她们的后来者,也将有更高的起点。
目前,德城区正在出台措施,按照现代化的标准,把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建设好,让农村的学生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最优质的教育。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朱代军 曹清 孙耕 刘振兴
剪辑|孙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