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清在为西红柿做地膜覆盖
韩秀清:纤手撑起一片天
□孔祥菊
第一次见到韩秀清是在陵城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扶贫办联合组织的脱贫攻坚文艺采风活动中。面对一众人等,她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举止得体,言谈大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源自内心的美好,以及触手可及的自信。
韩秀清,1974年4月出生,回族,陵城区宋家镇白家村村民。1998年,她与同村青年李宗志结婚,婚后,他们先后有了两个女儿。小日子虽说不上多富裕,但李宗志在外打工,她在家里照顾孩子,还养了20多只羊,小日子过得也算殷实。
2007年5月27日,那年大女儿刚刚7周岁,小女儿还不到1周岁半。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推向了深渊。李宗治从3米高的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脊柱四、五、六节粉碎性骨折,头部以下毫无知觉。为了给丈夫治病,她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能卖的家产也都变卖了。都说男人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对于韩秀清来说,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了。有人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韩秀清,这个善良的女人,她用坚韧谱写了人间真情。“家里出了这种状况,换作别的女人,早就走了,秀清真是好样的!”四邻八乡的人提起韩秀清赞不绝口,都打心眼儿里敬佩她。
多少次夜里,她也曾背着丈夫偷偷地落泪。天亮了,擦干眼泪,她知道,这个家需要她,有她深爱的丈夫,有一对可爱的女儿,这个家需要她柔弱的肩膀去支撑。每天除了照顾两个女儿和7亩庄稼,她还要给丈夫喂药、喂饭,擦洗身体。瘫痪的病人容易得褥疮,因此,每隔两个小时给他翻一次身,每次翻身她都会累得气喘吁吁。春耕秋收,她像男人一样,在地里挥汗如雨,家里的累活、体力活都落到她一个人的肩上。有时常常累得瘫倒在地上,但一想到夫妻间的那份情感,想到两个可爱的孩子,她觉得无论做什么都是值得的。看着日益憔悴的媳妇,李宗志这个坚强的北方汉子流着热泪说:“媳妇,是我拖累你了,如果有下辈子,我会好好地照顾你一辈子!”而韩秀清这时总是安慰他,“有你在,家就在,这个家就不会垮。有你在,这个家才是完整的家。”曾有许多人包括她的丈夫都劝她离婚,重新开始自己新的生活,毕竟,一个女人撑起一个家太难了。可是她从未想过抛弃丈夫,毅然选择了背负起责任。灾难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不幸的,但对于李宗志来说,有这样一位不离不弃的妻子,不得不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2015年底,韩秀清家庭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种地和镇上的帮扶资金勉强度日,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2016年,宋家镇整合扶贫资金建设鑫钲农场产业扶贫项目,为全镇扶贫工作输入持续动力,这也给韩秀清一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7年7月,宋家镇党委书记张建宝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韩秀清的情况后,鼓励她到农场工作,一来农场距她家比较近,可以方便照顾丈夫,二来这样每天可以收入60元。韩秀清答应试试看。在农场工作,她人聪慧又勤奋好学,白天劳作,晚上在家学瓜果技术栽培,很快就掌握了种植技术并独当一面。
镇领导为了让她进一步摆脱贫困,鼓励她承包两个大棚。承包两个大棚一年的费用是3万元,镇鑫钲农场的负责人姜爱华考虑到她家的实际情况,给她减免了1万元。可是2万元对她这个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她担心一旦赔了该怎么办?镇长刘国光和姜爱华跟她进一步沟通,赔了算镇上的,承包的费用等挣钱了再交租金,一句话打消了她的顾虑。
当年11月中旬,红彤彤、圆滚滚、胖乎乎的西红柿陆续上市了。看着丰收的果实,韩秀清既喜又忧,喜的是辛勤的付出终于有收获了;忧的是一天摘近千斤的西红柿,身边缺少采摘的帮手,实在忙不过来啊,她心急如焚。镇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动员所有的党员干部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后的时间,分批次来帮她采摘。这让她感动不已,有这么多人帮她,使她对脱贫致富的目标更增添了动力。大年初四,镇上的党员干部全部放弃假期休息,到韩秀清的大棚来帮忙。平日里,大家也是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帮她修枝打杈。有人说:“我也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种过棉花,这修枝打杈呀,早就轻车熟路啦!”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年底,韩秀清还清了垫付的承包金,去掉生产成本,纯收入1.7万元,稳定超过了省定脱贫标准。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夫妻俩喜极而泣,她逢人就说:“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如果没有这么多人帮俺,要想拔除穷根儿,太难了!俺真是做梦都没想到会有今天。”
2019年12月,因工作能力突出,韩秀清又被调往糜镇蔬菜大棚园区,负责园区的后勤管理,每个月工资4000多元。她的婆婆和母亲为了能让她更安心的工作,白天时间两位老人轮流照顾李宗志的生活起居。历经磨难的女人,更容易体悟到生活的美好。韩秀清脱贫了,她没有忘记周围仍旧靠低保维持生活的贫困户。她挨家挨户做工作,手把手地教他们技术。通过蔬菜种植,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还帮助10余名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女人如水,有柔弱的一面,也有着水一样的坚韧。每天清早醒来,天不亮,韩秀清就起床做好丈夫爱吃的饭菜,喂水喂饭、擦洗身体。屋里屋外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她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每天都会对生活心存美好的期待,这种积极的暗示,同时也影响着丈夫跟孩子。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会给爸爸讲风趣幽默的笑话,逗他开心!家里时常传来阵阵欢笑声,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个曾承受过灾难的家庭,他们其乐融融,和谐幸福。都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是,在她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不幸的阴影、创伤和丝毫的阴霾。她用弱小的身躯扛起整个家庭的负担,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也教育两个孩子一定要有礼貌,在学校里不要接受任何人的捐助,咱虽然穷,但是咱志不穷。她教育孩子要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心怀感恩,将来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两个女儿性格开朗、阳光,大女儿考入临沂大学,小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陵县一中。只有经历过苦难磨砺的人生,才会光芒四射!相信,未来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宋家镇党委用实际行动温暖着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韩秀清则积极向组织靠拢,于2018年9月份光荣入党,后被德州市委讲师团推选为百姓宣讲员,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悟,为大家分享扶贫攻坚给她带来的美好改变。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她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不屈服于命运的可贵品质。其实,在陵城区这片土地上,在德州市这片土地上,像韩秀清这样的农家妇女,应该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她们在党的好政策的阳光普照下,通过自强不息,奋力拼搏,迈出了从脱贫到致富奔小康的坚实步伐,改变了一个个家庭,演绎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精彩故事,为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作了生动的注解。
孔祥菊,女,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建设银行报》《老干部之家·诗坛》《南充文学》《德州》《鲁北文学》《德州晚报》《德州日报》《暮雪诗刊》等报刊和网络平台。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作者 | 孔祥菊 编辑 |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