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共德州市委关于制定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

关于《中共德州市委关于制定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

20201216日)

 

同志们:
受市委常委会委托,我就《中共德州市委关于制定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起草过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省委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部署要求,跨越赶超、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市委对编制“十四五”规划建议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部署要求,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好落实。今年10月底,市委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杨洪涛同志担任常务副组长,刘长民、张安民同志担任副组长,市有关领导同志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在市委常委会的领导下承担建议稿起草工作。
起草过程中,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统筹设计和问计于民结合起来,把调查研究贯穿始终,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努力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建议稿中来。通过政府网站、德州日报、电视台等广泛征集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近千条。征求意见稿形成后,市委组织召开座谈会7次,面对面听取市党代表、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县市区党政负责同志、党外人士、专家学者、企业家、基层代表的意见建议。书面征求了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市级领导同志和各县市区、各部门单位党委(党组)的意见。
从征求意见情况看,全市各级各部门单位对建议稿给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建议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客观总结成绩,科学分析形势,描绘了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的宏伟蓝图,目标思路清晰,任务部署明确,政策措施精准,为编制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供了重要指导。征求到的意见主要包括发展现代农业、完善产业体系、中心城区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内容。对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起草组全面汇总梳理、认真研究、逐条分析、充分吸收,对建议稿增写、改写、精简文字共计236处,涵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517条。对其他一些具体的、有价值的建议,将在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中考虑。12月14日,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再次进行研究。建议稿的形成,是发扬民主、开门问策的过程,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体现了各方面的心血和智慧。
二、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建议稿起草过程中主要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确保提出的思路举措和目标任务符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全会精神。二是坚持前瞻与现实相结合。清醒认识德州发展实际,一方面,战略机遇叠加、政策资源富集、诸多利好释放;另一方面,仍处于全面追赶、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紧要关口,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充分激发后发优势、比较优势、潜在优势,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和未来。三是注重把握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着眼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着力用有解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着力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上下功夫,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建议稿基本框架共三大板块、15部分、62条。
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导语和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市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的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第二板块为分论,包括第二至十四部分。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分别从区域发展、科技创新、动能转换、内需动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改革攻坚、对外开放、绿色发展、基础设施、文化建设、民生保障、平安德州等领域,提出目标任务。第三板块为结尾,包括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主要阐述围绕加强党的领导,努力推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落实落地。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
建议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这里,就其中几个重点问题作简要说明。
1.关于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聚焦“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并围绕“什么是强省”“强什么”“怎么强”,确定了“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的目标任务。建议稿提出到二〇二五年我市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这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工作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我市发展基础、阶段特征的科学把握和基本定位。
为实现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生态美市,争先进位、跨越赶超,推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二〇二五年,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初步建成 “富强、活力、幸福、美丽”的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
全面开启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新征程,要有新的担当、新的突破、新的作为。一是树立“强”的目标,建设富强新德州。当前,我市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质量不高。未来一个时期,必须树立“高”的追求、“强”的目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赶超”这个主攻方向,把经济总量做大、把现代产业做强,努力建成现代农业强市、智造名城、智慧城市、区域物流中心,争取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更多领域、更多方面建成强市。二是激发内生动力,建设活力新德州。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足,特别是一些后发优势、比较优势、潜在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亟需加强创新增活力、改革攻坚激活力、扩大开放添活力,把发展中隐含着的潜力挖掘出来,把市场中蕴藏着的活力释放出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让城市的“时尚气质”更好、“活力指数”更高。三是坚持为民导向,建设幸福新德州。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我们必须聚焦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急所盼,健全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大力实施一批民生工程、暖心工程,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四是彰显德州之美,建设美丽新德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蓝天碧水、绿意盎然的自然生态,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务实高效的政务生态、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生态、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态相映生辉。
2.关于十大产业。建议稿提出,集中培育高端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现代高效农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十大产业。这十大产业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与《全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的“541”工业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其中有7个产业是相同的。在十大产业中新增了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两大服务业,强化了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十四五”期间集中培育十大产业,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突出省市产业衔接。我市谋划推进的十大产业既与全省“十强”产业布局有效衔接,又突出了我市的基础优势和产业特色。二是突出工业强市战略。目的是通过实施产业链提升、制造业转型、领军企业培育“三大工程”,建设新时代“活力德州、智造名城”。三是突出产业融合发展。遵循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以产业循环思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瞄准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工业思维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培育现代高效农业。经过三到五年,全市形成主导产业更加集聚、在全国全省更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发展格局。
3.关于打造“双循环”节点城市、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党中央明确要求,各地要找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我市打造“双循环”节点城市,就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用足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政策,发挥我市区位、产业、资源、生态等优势,借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省级新区、国际产业招商园等高能级开放平台,着力完善中心城区、县城、乡镇、社区四级城镇体系,打通大通道、拓展大市场、形成大流通、提升大产业,全面提高我市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倾力打造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一是以通道拓市场。我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通达南北、承接东西的良好条件,打通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大通道,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二是以市场带流通。随着内需比重提升、国内市场升温,我市的交通枢纽优势和发展潜力将加速释放,要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全链条现代化流通体系。三是以流通促产业。致力于提升物流的便利程度、通达程度,大幅降低物流成本,高效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各类要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产品供给质量,让更多“德州制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建议稿将其单独设章,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一是聚焦交通路网的“通”。围绕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省会经济圈,谋划策划了一批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国道网,主要是放大交通主枢纽城市效应,争取接入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打造周边大中城市1小时交通圈。同时,加快完善中心城区内部和通往各县市区交通路网,打通通达城乡的“微循环”梗阻,变区位优势为通道优势,再造“九达天衢、神京门户”新优势。二是聚焦能源保障网的“新”。匹配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扎实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微电网工程。积极推进热源清洁改造和清洁热源新建,大力推行空气源热泵等新型能源产品,优化供暖用能结构,提升热源保障能力。三是聚焦现代水网的“保”。我市水资源匮乏,农田水利设施相对落后,需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保障网络,补齐工程性供水短板,建设重点水源、重大引调水、节水工程和现代水网,全力保障饮水、用水安全。四是聚焦地下管网的“优”。我市城市地下管网系统老旧,雨水管网布局不优,需要加大地下管网建设维护力度,优化城市供气、供水、供热、排水等管网配置,持续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运行能力。
5.关于生态、文化、民生等方面工作。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德州精神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革命文化为标识、先进文化为引领的传承创新体系,推动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生活,凝聚起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养老、社保、医疗等实际问题,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建议稿用较大篇幅对生态、文化、民生等方面工作作了部署,通篇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同志们,审议通过我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是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大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思考、认真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共同把建议稿完善好、把这次全会开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