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吃喝不愁,有专人照顾,家里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外出打工挣钱我也安心。”12月16日,家住庆云县渤海路街道撒家村的撒怀光正在离家不远的建筑工地上干活。每年多了6000多元收入,撒怀光很满足。
今年47岁的撒怀光是撒家村脱贫享受政策人员,家中5口人,妻子王桂花被认定为精神二级残疾,母亲王玉兰为肢体二级残疾,属于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家里两个孩子上幼儿园,全家的重担落在撒怀光一个人肩上,生活窘迫。但母亲、妻子都不能离人,他无法外出打工贴补家用。
转变发生在今年8月。街道民政干部走访得知撒怀光有外出务工的意愿,但因家庭原因不能实现。工作人员详细登记了他的家庭情况,按照病因、病情,结合家庭成员意见,很快,撒怀光的妻子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康复治疗,母亲就近入住了街道卫生院,有专人照护。撒怀光从家庭杂事中“解放”出来,每天,他送完孩子,就去工地干活,抽时间到卫生院和精神病院看望母亲和妻子,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收入,庆云县在全市率先试点“量体裁衣”式照护,创新多种照护模式,供贫困残疾人家庭自主选择,让其他家庭成员抽身务工。针对16周岁以上,持有一级或二级肢体残疾人证,不符合特困救助条件的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集中照护、居家照护、日间照护、康复救助4种方式,根据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在尊重家庭成员意见的前提下,对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实行按需帮扶,助力脱贫。
“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救助,一户一档、一人一策,按照实际困难提供照护模式,增强残疾人家庭的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庆云县民政局局长王建歧介绍。该县立足乡镇卫生院、养老院等机构,开辟专门区域,预留部分床位,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为有长期照护需求的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贫困重度残疾人分散的镇村,以村文明实践站为基础,设立邻里互助服务点,对一户多残、以老养残的特殊家庭,强化家庭成员对残疾人照护的主体责任。文明实践志愿者定期为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心理疏导、理发、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服务。依托幸福院及村居公共服务场所,引入专业服务机构,签订照护协议,以上门服务、康复训练和日间短托为主,为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日间照护。同时庆云县大力推动“福康工程”和“齐鲁福彩助残行动”,为贫困重度残疾人免费配置假肢、矫形器等辅具,并会同残联等部门,根据残疾人恢复情况,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增收脱贫。
自今年6月份试点以来,通过个人申请、村居初审、乡镇审批和民政局备案等环节,全县已有34名贫困重度残疾人享受集中照护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参与居家、日间照料贫困重度残疾人560人次,83个因残致贫家庭从“贫血”变“造血”,实现稳定脱贫。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 | 马俊良 王辉
编辑 | 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