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教育部首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评选结果揭晓,全国共100所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德州东城小学作为德州唯一的一所乡村小学成功入选。
“办一所充满快乐的学校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铸就‘有为’教育品牌,多维度、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赋能学校发展,为乡村教育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日前,东城小学校长马小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有为”理念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始建于1947年的东城小学原名为袁桥初级小学,历经5次变迁,于2018年完成新一轮扩建,更名为德州东城小学。目前,学校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可容纳48个教学班、2160名学生。
走进东城小学,教学楼一楼大厅的校史墙上,生动的图文资料讲述着东城小学70多年的变迁。“学生每天一进教学楼就可以感受学校的历史与变化,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激发了他们热爱校园的情怀。”马小红说。
除了学校历史外,校史墙上还有专门的板块展示学校“有为”教育的成果。
何为“有为”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老师们要有一定的教学成果。马小红介绍,学校引领老师们确立教学目标,并鼓励老师们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让老师在“有为”中探索,学生在“有为”中成长。
马小红坦言,学校不仅关注老师教学能力的有为,也关注他们生活技能、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的有为,让“有为”教育最终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上,引导他们感悟有为、尝试有为、享受有为。
在校史墙上,不同班级、不同老师的“有为”教育成果得以展现。
“我们还充分利用教室走廊、墙壁、校园文化墙等载体,发挥校园宣传栏、校史长廊的作用,让‘有为’教育理念深入师生心中,见于师生言行,打造学校特色教育品牌。”马小红说。
教育家成长俱乐部
助力教师成长
在“有为”教育理念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东城小学还成立“教育家成长俱乐部”助力教师成长。
自俱乐部成立以来共收到42所学校提交的调研表,并最终确定22所学校为正式会员单位。
马小红介绍,教育家成长俱乐部倡导将学生放在学校发展的中心,以教师、校长的专业成长为责任,以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为载体,培养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家。
“俱乐部是由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在职正校长自愿组成的全国性、专业性、公益性,以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为载体的民间组织,四年一届。”马小红说,俱乐部实现秘书长负责制,设立顾问委员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研发小组、活动督导小组、信息宣传小组、资料整理小组等。
在日常教研工作中,教育家成长俱乐部定期开展师德建设和校长成长交流、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促进教师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同时,俱乐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师乃至教育家成长提供理论指导。
此外,俱乐部还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搭建交流平台,宣传普及教师职业个性成长工作,帮助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益智课堂
培养阳光少年
在助力教师成长的同时,东城小学以益智课堂教育为阵地,从学生的小组交流中求得共同进步,在各项活动中促进学生成长,打开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东城小学操场北侧有一个600多平方米的菜园,去年3月份,学校与德州市农科院合作开发了乡村小学田园农耕课程,指导学生科学种植各类农作物、蔬菜、花草,并定期举办农业科学知识讲座,丰富学生的农村种养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动手能力。
东城小学注重课程顶层设计,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共开发了包含乡村小学田园农耕课程在内的37门“乐自由我”走班课程,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让学生沉浸其中自由选择、自由探索,真正做到:我收获、我快乐、我提高。
同时,东城小学以乡村童话课程为切入点,探究一条创建乡村温馨校园的新路径。他们构建了特色乡村童话教育课程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质朴自然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品格、尊重生命的意识,达到热爱乡村的教育目的。
多年来,创新教育路径让东城小学荣获全国幸福教育发展共同体、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员单位等多项荣誉。“我们用不懈追求与努力办一所充满快乐的学校,学校的社会满意度和认可度逐步上升,实现了‘师生留恋、家长满意’的社会效益。”马小红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路龙帅 通讯员|韩哲 陈宝滨
编辑|路龙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