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评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人获聘硕导、1人获评省名中医、1人获评市名中医、2人获评市青年名中医、承办全市第五届中医药文化节暨膏方节、开展义诊讲座共24次……去年来,在医院党委领导下,德州市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各项亮点工作频出。
强技术 发挥好中西医结合优势
01
1月13日,在市中医院康复医学科,有不少患者正在接受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的治疗。德城区田女士是首批中医日间病房报销政策受益者之一,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严重时弯腰直不起来。“治疗几天后,我现在弯腰也不疼了,通过报销还省了不少治疗费。”田女士开心地说。
目前,市中医院开展了中医日间病房试点工作,24个中医病种纳入医保支付,很多患者通过针灸为主,配合穴位贴敷、蜡疗、拔罐、耳穴压豆等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省时省钱省力。
医生为脑梗患者植入支架
中医技术是医院的特色,西医技术也并不落后。去年11月30日,一位52岁的患者突发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被紧急送入市中医院救治。经详细检查,东院区脑病科副主任医师李元民诊断为脑梗死,由于已发病7小时,错过静脉溶栓最佳治疗时间,征得家属同意后,李元民带领团队成功实施医院首例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医生根据患者状况,运用中西医结合技术进行康复治疗。目前,患者恢复很好。
如今,市中医院可以成功开展先进的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急诊颅内动脉机械取栓术,腹腔镜、宫腔镜下微创手术等。“医院在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新突破,将逐步开展各类高精尖手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市中医院院长杨京慧说。
育名医 让百姓享优质中医服务
02
在市级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名中医李玉杭经常在这里为患者把脉问诊,在他身旁,每次总有几位年轻医生现场“取经”。该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5月,在这里,李玉杭不仅治病救人,还承担着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任。“每次遇到疑难病例,李主任都会耐心地分析症状,并把临床经验传授给我们。”年轻医生李娜说。
56岁的张先生最近心情不错,困扰他多年的失眠终于治好了。“以前尝试过各种方法治疗失眠,但效果都不好,这次在李玉杭传承工作室,治好了我的失眠。”张先生说。李玉杭带领工作室4名年轻大夫,系统梳理制定了中风(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头痛、眩晕、不寐等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为患者解除病痛。
名老中医为患者问诊把脉
目前,医院有1个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2个省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5个市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为培养杰出的中医人才提供了平台。
除建设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外,医院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邀请全国名中医专家定期来院坐诊、带教,同时派出年轻骨干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作为全市唯一一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市中医院还承担起了培养全市优秀中医人才的重任。去年底,医院获评国家第三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养名医旨在让老百姓看好病,享受优质中医诊疗服务,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为医生的成长搭建更加广阔平台,让他们有能力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杨京慧说。
强品牌 让中医药融入百姓生活
03
去年11月21日,市中医院承办的德州市中医药文化节暨膏方节,为市民奉上一场中医养生文化盛宴。国内知名专家坐诊、市级中医专家义诊、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药材辨识、养生膏方品尝……各项活动异彩纷呈,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
市民孙女士是忠实粉丝,每年都参加中医药文化节、膏方节,从来没落下过一次。“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有独特优势,但平时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导致中医药知识不足,文化节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真是很受益”。孙女士说。
考虑到农村村民中医药文化知识薄弱,在义诊宣教时,医院把重点放在了农村。去年12月17日,医院东院区脑病科、内科专家团队来到赵虎镇白王庄村,为村民义诊的同时,讲解中医养生知识。“医生给我们看病的同时,还教给我们冬季养生的窍门,如头、颈、腰等部位尤其注意保暖,热水泡脚注意事项等,真的很实用。”66岁的村民王天广说,希望这样的活动经常能在家门口举办。
到基层开展健康服务义诊活动
据了解,去年,医院深入社区、乡镇卫生院等开展义诊、讲座等惠民活动24次,累计服务群众8000余人次,发放健康宣传资料2万余册。
“今年上半年,医院新病房楼将会启用,届时将会改善就医环境,为百姓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医院党委书记王平说,“我们也将继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百姓健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滕璐 刘潇 通讯员|左天普 王琰
编辑|唐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