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大会发言 | 德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张永生:聚焦聚力 打造德州工业产业新品牌

工业兴则德州兴,品牌强则德州强。市委、市政府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把准了德州命门,抓住了发展牛鼻子。近年来,我市工业产业品牌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亟须打造像贵州大数据、武汉光谷那样引领未来的产业品牌,以此扩大知名度,提升影响力,带动全市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一、加强战略基础研究。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竞相培植特色品牌产业,打造行业领域制高点。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要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上聚焦发力,全力打造“活力德州、智造名城”。建议强化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及早确定我市产业品牌培植目标。充分发挥我市经济技术研究院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与京津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组建高层次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结构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全市工业产业精准发力提供智力支撑。

二、厚植产业成长生态。在整体提升全市营商环境的同时,针对拟培植产业品牌,细分成长条件,逐项研究、有的放矢,以系统观念、产业链理论为指导,打造产业成长全要素生态环境。虽然凭我们的现时条件,全面打造在全国最具影响力、最有吸引力的“生态洼地”有诸多困难,但集中力量有针对性打造一两个像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孕育成长的生态土壤则完全可能。

三、倾力打造龙头企业。产业品牌确定后,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培植是关键。建议对符合主攻方向要求的本土龙头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倾力保障全要素供给,让龙头企业吃饱喝足、茁壮成长,尽快形成拉动力、带动力。对需从国内外引进的龙头企业,出台“特惠”政策,倾力引进、全力打造。

四、建立“三家”融合机制。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三家”融合是产业培育成长的基础。建议借鉴沧州、滨州等地做法,在体制机制上顺应企业变革和金融创新发展趋势,出台我市引导“三家”对接融合的政策措施,建立工作协调机制,鼓励“三家”握指成拳,引导科研、高校、金融等机构和更多企业,构筑起“产学研金服用”科创体系,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促进技术企业资本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五、引导企业实施项目储备战略。项目储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应加强对重点企业项目储备的政策激励和培训指导,使其像华鲁恒升那样“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通过对当前潜在项目的发掘、可行性研究,搞好长期发展规划,构建合理项目梯队,组织技术攻关,实现“储备一批、实施一批、再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为促进企业升级、产业壮大、品牌打造奠定坚实基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