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大家方学成
□郭峰
方学成是清代安徽旌德县人,雍正八年(1730)冬,他以县学生员(秀才)身份和品学端方被举荐到夏津县任知县,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调任,在夏津县当了12年县官,虽然在任期间“政治公明,廉洁自守,所至著有能声”,但因其不是科举出身,没有功名,所以他一生只是个七品小官,权力最大时也仅是兼理过栖霞、武城、邱县等三个县的事务。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非科举出身的七品县令,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和一腔情怀,竟编成了一部至今被奉为方志精品的《夏津县志》,且被历代方家所推崇。
乾隆五年(1740),方学成认为夏津县以往的旧志不是过于草率就是过于简单,“虽修,犹弗修耳”,所以他立志要重修一部能够真正起到“补偏救弊”的县志。
方学成主张修志就是为了“存史、资治”。他在《重修夏津县志序》中说:“观一县之志,庶乎知古今之代嬗而时势之有不同也,详政治之所出而得与失为鉴也。”意思是说修志是为了记叙历史,记录“古今言行得失”,以达到“补偏救弊”治世之目的。而为达此目的,修志就要精益求精,力求真实。他求实的标准几近苛刻,“网罗放失,搜采遗文,讹者正,缺者完,一字之传,一行之善,必毋遗毋滥”,每一行直至每一个字都要精准无误。他甚至斥责编志过程中“遇一官则书曰某官,遇一师则书曰某师,不问其人臧否(好坏)与无所臧否者也”的不严谨、不下力气去伪存真的错误做法“龌龊无能欤?”(《夏津县志·官守志论》)
他注意博采众长。为了编写《夏津县志》,他参阅借鉴了大量的地方志,他提出要学习《长山县志》《武功志》《安阳县志》的“思精而体要,文赡而旨微”的著作方法,认为修志要认真反复思考达到体例周全且精要的水平,文字表达达到全面而主题明确的高度。
他坚持修志要“举事直书而是非自见”,修志者不能有主观色彩,志书必须“勿隐勿饰”,要以真实的历史面目充分发挥出“发潜德之幽光,诛奸谀于既厄”的巨大力量,这才是修志的最高境界。而这一观点与现代史学界的“述而不论”的原则是一致的。
方学成力求突破创新。他本人博学善文,文学功底深厚,他创造性地在每一“分志”前都亲自执笔写了一篇“志论”,这一做法在同时期的志书中是极为少见的,不仅如此,每一篇志论他都写得文采飞扬,立意高远。如在《疆域志论》中说:“物其土宜,知其利害,达其志而通其欲,齐其政而修其教”,意思是说,为政者读志不单单是要看到志书记录了地方疆域风俗,而且要学会尊重地方风土人情,根据不同地方不同风俗施政治理。
在方学成的亲自主持下,这部25万字的《夏津县志》从乾隆五年初夏到乾隆六年九月历时16个月才编纂完成,共刻印六册,刻印时因经费不足,方学成还捐出了自己的俸禄。该志一经流传即因其“于旧志多所改正增益,纲目既备,记载亦详……皆精当简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成为经典,并且直至当今仍被奉为“一方佳志”(2016《明·清〈夏津县志〉点校本序》)。
此外方学成主持还修纂了《黄山志》《宁国府志》及故乡的《旌德县志》,皆为志中精品。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编著出版的《地方志续修指南》中更将他誉为皖籍修志名家。
(原载2021年1月29日《德州日报·德周刊》3版往事)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作者 | 郭峰
编辑 |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