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合同一签就是三年,只要踏实劳动就不怕没有收入。”1月28日,宁津县刘营伍乡王营伍村村民刘用花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了完劳务合同,高兴地说。在刘营伍乡扶贫干部李振的积极对接下,刘用花将在刘营伍乡木器扶贫项目车间工作,这项工作每个月为她带来1500元的收入。
刘用花今年52岁,2017年丈夫因病去世后,她带着3个孩子靠种地、打零工为生,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刘营伍乡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后,2018年开始,为她和孩子申请了低保,每年为他们发放帮扶资金2000元以及风力发电、扶贫大棚项目分红1700元,大女儿王悦每年享受1500元教育帮扶资金,二女儿王文婷和儿子王文博每年各享受1000元教育帮扶资金。在各项扶贫政策的充分帮助下,刘用花家庭实现稳步脱贫。2020年,王悦升入高中三年级,王文婷和王文博也来到宁津县城就读初中,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开支急剧增加,刘用花家庭的日子一下子变难了。从2018年脱贫到如今面临返贫,这是刘用花没有预料到的。
2020年6月,刘用花的家庭信息被宁津县社会大救助体系服务平台推送至刘营伍乡,刘营伍乡派出扶贫干部李振对接帮扶刘用花家庭。“刘用花这样的脱贫户,家庭成员劳动力不强,她本人就业难度大,打零工收入不稳定,虽然脱了贫,但仍然存在返贫的风险。”李振说。缺少劳动力,李振在农忙期间为刘用花联系农用机械,把种子、化肥、农药送到地头上;就业难度大,李振为她联系乡里的扶贫车间,安排就业岗位,签订了劳务合同,工作更稳定,生活收入有了保障。
为有效防止致贫和脱贫后返贫的情况出现,宁津县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铺设了覆盖县、乡、村的社会大救助体系服务平台,把对低保、特困等重点救助对象应救尽救作为基础核心,并通过制度创新将部分低保边缘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同时将3%的困难家庭和困难人口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动态监测、主动识别、精准帮扶,实现了对困难群体的多层次全面保障。
“我们家应该申请哪种救助都不用自己操心,这钱就‘送上门’来了。”1月18日,保店镇郭庄村的村民曹金链对镇上的扶贫干部刘朝霞送来的500元临时救助金感到很意外,更让他意外的是,自己全家的低保保障金刘朝霞都为他代劳了,曹金链足不出户,自己和妻子、女儿每个月就能领到共计921元的低保保障金。曹金链于2020年9月患上胃癌,需要长期化疗,妻子杜宪娥是精神二级重度残疾人,女儿正在上初中,家庭处于“因病返贫”的边缘地带。社会大救助体系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形成预警,将曹金链的家庭信息反馈到其所属乡镇保店镇,让曹金链家庭得到了精准高效的救助服务。
“以往,宁津县各项救助事项分布在多个部门,救助职能部门确定救助对象的随意性和随机性较大;现在将分散的救助职能和救助事项全部纳入社会大救助体系服务平台,实现了‘一库取单’,确保了救助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宁津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县救助管理站主任周振华说,同时,社会大救助深化了“放管服”改革,把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通过救助项目流程再造确保贫困群众“一次办好”,让他们省时、省心、省钱。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 | 刘臻
通讯员 | 张兆坤 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