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年俗
□贺书琪(禹城)
一
俗话说:十里地不同风俗。我的家乡是禹城市梁家镇邢寨村,我们这里的过年习俗也是颇多讲究。
进了腊月,大人就嘱咐:不要乱说话,更不能说对神灵不敬的话。不能“摔”、“砸”东西,处处加小心,不能伤了身体任何地方。
腊月初八是“年”的第一个节日,是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我们与很多地方一样做腊八粥,腌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我们这儿称“送灶王”,俗话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西天”,这一天晚上,把灶王爷的像从墙上请下来,摆上糖果之类的供品,烧纸烧香烧灶王像,嘴里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为灶王磕头送行。糖果是粘的,好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要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除夕,这一天做好了过年的一切准备工作,把祭品、烧的纸、香、摆放好,把“家堂、家谱”挂起来、摆起来,把需要供奉的神灵如灶王爷、财神爷的神像摆放好,在院子摆好桌子,埋好“灯笼杆”……傍晚去请“祖先”及各路神仙。在茔地点上香,说:“老的少的回家过年。”来到家把香插在家堂或家谱前的香炉上,再用高粱秆拦上门防止野鬼进入家门。天一黑要烧“莛”,把一捆谷草或玉米秆竖着放在街上烧,点鞭炮,待燃烧完毕,看“莛灰”往哪个方向倒,哪个方向就有好收成,这一年就在哪个方向的地里种值钱的庄稼。以后就在家谱、“天地”(灯笼杆处,姜太公的位子)财神、灶王、井台、磨台,牛槽、门旁……烧纸烧香,院子“天地”挂灯笼。
晚饭是比较丰盛的,是一家人的团圆饭,大人们喝酒有六个菜,吃饭一般都是肉饺子。初一早晨的饭一般是素饺子,为的全家人一年素素净净,虽然不如肉饺子好吃,还必须吃饱,表示丰衣足食、身体健康。人们在包素饺子的时候,把一枚小硬币放在一个饺子里,谁吃着有硬币的饺子,表示这一年最有福。年夜饭的饺子和初一早晨的饺子必须在三十下午包好,还把初一中午包饺子的“馅”剁好,因为初一不能剁馅子。
守夜,一般是家长或年龄大的长子守夜。一是看管过年的物品;二是掌握时间,到时候让做饭的起来下饺子吃新年第一顿饭,不能晚了,要抢年过,而且男人先到屋里、院子转一圈,点几个爆竹,才让女人起来,还要男人先点火烧锅,才有好日子过,其实,这是旧社会歧视妇女的表现;三是看“年”,据说真有“年”,谁看到年就有好日子过。像1948年,我父亲就说看到 了“年”,说一道亮光从东南向西南“跑”去。那一年,我家盖了四间土房——是我家唯一的房子,从那时不再租赁房子住了。
拜年,饺子熟了以后,先给祖先、各路神灵上供,烧纸烧香,再给奶奶爷爷、爹娘等长辈拜年,然后才吃饭。吃饭时让小孩在炕上,防止饺子掉在地上。饭后与族人搭帮结队挨家挨户去拜年,小孩在后面不磕头光说拜年了就敷衍过去,大人在前面真磕头。我们村子大,拜完了后街小孩就玩去了,大人们还要到前街拜年,快晌午才回家吃饭。大人们不但给活着的人拜年,还拜家堂、家谱。
二
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一直走到十一二。上年纪的人过了十五还串门哩!那时候篮子(搭子)里放一包“点心”、一斤挂面、二斤馍馍就是好户了,有的户买不起点心就不放点心。吃饭后人家留两个馍馍,到姑、老娘家才留点心、挂面。
初五,也叫“捂嘛日”,这一天把初一包饺子剩的面,掺上面包饺子,还说捂“虱子”眼,不让虱子出头,女人初五之前不让用篦子,初五才可以用篦子梳头;有的商家这一天不串门,说在家“捂财”,这一年的买卖好,挣钱多。
初十禹城大集,是新年后第一个集日,名为“木匠集”,卖锛凿锯斧、锄镰锨镢,让人们准备好工具,安排一年的生计。
三
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与各地一样。实际上,我们村的武术队、高跷队、车子、旱船,从初六就开始闹花灯。先在本村,再到外村散灯闹玩意儿。有时一晚上四五个村,两三个村,出去十几里地,特别我们村的“武术”在周围几十里地很有名,来邀请去表演,有时闹到二月二才收灯。
正月十五新媳妇不能在婆家过,要回娘家,一般正月十二三娘家人就要把闺女叫回去,正月二十八新媳妇要到婆家“出正”。这两项都是大忌。说新媳妇在婆家“看灯”或不在婆家“岀正”要“死公公”。谁还敢违犯!如果有特殊情况不能回娘家,在婆家过十五,晚上屋里不能点灯,摸黑睡觉。要一连三年。
正月十六遛河崖,大病小病都不来。这一天活动活动,锻炼身体能祛病消灾。从这一天开始,妇女不能再玩了,要忙活了。
正月十五、二十五“打囤”,清晨用“灰”在屋内、院子画圈为囤,为了表示囤大,还要画上梯子。屋内用砖压钱,称“钱囤”,院子压麦子称“麦囤”,企盼有钱花,有麦子吃。
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去剃头。是个理发的好日子,以前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人们一个月没有理发了,到了理发的日子了。这一天也打囤,囤里放五谷杂粮,盼望全年五谷丰登。二月二与正月十五一样,新媳妇也要回娘家去。过了二月二已经没有年了,俗话说:“二月二拜年胡扑猫”。龙已经抬头了,人也应该干活了。
这是过去一种习俗,一种文化,那些做法有的是敬祖、有的是期盼、是希望平安;有的是轻视妇女、是迷信。现在,歧视妇女、迷信的部分已经基本去除了。
年俗不是静止和一成不变的,它还映射着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变迁。新年俗与传统年俗之间并非是完全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其承载的年味“变”的是形式,“不变”的则是喜庆、团圆、和美好祝福的永恒内涵。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作者 | 贺书琪
编辑 |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