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在行动】生态改革绘出美丽新德州


1月18日,天空澄碧,纤云不染。在位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减河湿地公园,一架白色遥控四翼飞行器腾空而起,垂直而上快速消失在视野里。正下方,我市摄影爱好者陈庆辉正聚精会神地盯着实时传感画面。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每一个角度画面都令人赏心悦目。”陈庆辉说。

围绕补齐生态建设短板,我市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攻坚,以硬担当做好绿色发展必答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高举“绿色指挥棒”,守好“绿色责任田”。举全市之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严守生态屏障,用绿色刷新颜值气质,一幅幅天蓝水碧、地绿人宜的新画卷在德州大地舒展。

减河湿地公园获评国家湿地公园

科技赋能,夯实生态屏障

每天一早,打开手机查看实时空气质量指数,已成为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马君帮的习惯。

他看到的空气质量指数,来自全市200余个超级站、边界站、交通站、园区站和乡镇站。这些空气质量监测站在全市织成一张庞大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昼夜不停地监测着PM2.5、PM10、二氧化硫等指标,为党委政府决策、市民生产生活提供实时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可监测项目达100多项,可以对灰霾、温室气体、PM2.5等进行更加精确的解析、更为深入的研究。

“如果把空气质量比作一个病人,那超级站可以起到看病理、查病因、开药方三大作用。”马君帮说,超级站可作为长期性综合观测平台和科学研究基地,有助于梳理整个大气污染过程,“揪出病根,就可对症下药。比如,数据反映生物质燃烧是主要污染源,就可以向市政府提出督查秸秆禁烧的建议,精准而高效。”

为了发挥监测数据最大功效,2017年起,我市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启动“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全国知名专家驻点德州指导开展精细化来源解析、编制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保姆式”跟踪研究机制为全国污染防治贡献了“德州模式”。

“治尘”,是专家组在长期监测我市空气质量后,开出的药方之一。走进华能德州电厂煤场,高达近500米、覆盖面积近9万平方米的全封闭煤棚高高矗立。“这是目前国内体量最大、高度最高、在机组运行过程中改造完成的门型螺旋球、焊接球组合节点网架封闭煤场。”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封闭煤场有效降低了煤尘污染,同时为电厂减少了风损、雨损,产生了良好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外,我市按照国家、省相关要求,出台了最新版本的《德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确定了“1+13+N”预案体系,规定了不同级别预警条件下涉气排放源采取的应急措施,助推进一步提高重污染天气会商、预警、处置和应对能力。“治理环境污染不仅要做到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而且要做到科学规范、精准细致,以现代化环境治理能力守护好蓝天碧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赵华说。

蓝天白云常驻

防治结合,构建循环生态

冬日里的乐陵,静谧而又安宁。马颊河、漳卫新河、德惠新河3条主要河流和5条干沟、50条支沟交叉穿行,干净、清澈的内河为这座城市注入了不少灵气。“和以前相比,河水更清澈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真不敢相信,我的家乡变得这么美!”乐陵市云红街道刘桥村村民杨书兰连连感叹。

由于历史原因与地理条件所限,前些年,乐陵不少内河曾受黑臭水体困扰。治水,关乎城市形象,关乎社会发展,关乎民生福祉。自2019年以来,乐陵打响域内水系综合治理攻坚战,对全域内河展开一盘棋治理。

系统谋划,协同发力,是乐陵高质量治水的基础。为打破“九龙治水”格局,乐陵市政府统筹组织协调,按照“住建部门雨污分流、控源截污,清源洁水;水利部门河湖连通、引水循环,消滞活水;生态环境部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正本治水”的职责分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有效履行各自职能,全面展开综合治水。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对关键问题实行台账式管理,保障工作进度。通过一体化管理,全市库、沟、闸、站等水系要素实现一站式统筹调度,最大限度“把水引进来、把水留下来、让水多起来、让水动起来、让水清起来”。乐陵还在构建涵盖总河湖长、市级河湖长、镇级河湖长、村级河湖长四级管理体系的同时,探索建立了市月巡、乡周巡、村日巡、河长办每月一督查的“三巡一督”运行机制,用一张张责任网让越来越多的河流变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景观。

麦收时节,夕阳下的古运河

以系统思维驾驭生态建设全局,追根溯源落实“防”、 统筹谋划推进“治”,是我市加强生态建设的基本路径。

围绕“防”字强监管、夯责任。全市核发排污许可证1749家,组织13881家企业完成登记,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以此为抓手,建立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推行差异化执法监管,倒逼企业扛起治污主体责任。

围绕“治”字降能耗、强治理。推动华鲁恒升可燃尾气回收利用项目,通过回收加热50吨熔岩锅炉产生的热量,实现压减煤炭和冬季暖源双赢。建成人工湿地23处,日净化水量120万吨。全市综合处置危废能力跃升至每年26.7万吨,资源化利用处置能力跃升至每年27.05万吨。通过对各县市区涉VOCs企业走航监测全覆盖,组织市县干部职工包保重点企业,邀请“一市一策”课题组专家对企业开展精准指导、精细治理,全面完成“夏防”国家、省定臭氧改善目标任务。通过争取上级支持、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等,委托第三方参与环境治理工程。29个项目纳入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全市实施生态修复、雨污分流等重点项目40个。

2020年,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九大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PM2.5改善幅度列全省第一位;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列全省第二位。全市主要河流5个国省控断面均值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建成人工湿地1.2万亩,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岔河两岸景色美如画

压实责任,创新监管机制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到不断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的具体行动中,从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入手,在全省率先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

市县两级环委会实体化运作,彰显市委、市政府坚决守好责任田的决心和力度——工作架构从过去的“一委一办”到今天的“一委一办+14专业委员会+13县市区生态委”,全面建立“统一领导、分线作战”“谁分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大生态、大环保格局,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自上至下层层拧紧责任阀。市委书记、市长任“双主任”。环委会办公室实行“专职综合协调+兼职谋划指导”的双主任模式,由市政府办公室1名副处级干部和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共同担任办公室主任。从全市选调18名同志到办公室工作,实行办公独立、管理独立、经费独立。13个县市区对照市级架构模式同步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市县两级环委会办公室139名干部集中办公,生态建设实现全市一盘棋。

14支专业委员会队伍精准出击。具体运作中,坚持“攻坚责任清单化、清单任务节点化”。一项攻坚任务、一位市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张任务清单,环保重任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去年的一次扬尘集中整治,显示了新机制的强大组织力。作为14支队伍中的一支——扬尘治理专业委员会随机抽查13个县市区252处点位扬尘治理情况,发现问题点位208处。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随即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教活动,借助媒体曝光、典型宣传等手段,迅速凝聚起决战扬尘的强大合力。考核监督专业委员会制定《德州市降尘量考核补偿奖惩办法》,奖优罚劣。雷霆手段出击,所有问题点位全部达标清零。

秀美的长河公园

“市县两级环委会实体化运作催生了一整套工作机制和制度,实现工作力量不断向县市区、乡镇街道延伸,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得更紧,形成生态建设的强大势能,推动了各项工作有效进行、高效落地。”赵华说。

为提高环保监管效能,我市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将生态环境领域企业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信息全部录入“山东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信息系统”和“信用中国(德州)”网站。2020年,公开生态环境领域行政处罚案件信息1067条。

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在市生态环境局官方网站予以公开,并上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办公室执行环境信用分级管理。对环境信用绿标企业,适当减少现场检查频次,支持参加环保评先评优活动;对环境信用黄标企业,适当增加现场检查频次,限制参加环保评先评优活动;对环境信用红标企业,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对适用于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依法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对适用于停业、关闭的,依法责令停业、关闭。

“围绕贯彻落实德州市‘十四五’规划建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美市战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完善水气土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体系,变废水为清泉、废气为热源、废渣为资源,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美丽新德州。”赵华表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 | 任立松 通讯员 | 李禄超 王飞

编辑 | 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