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齐河潘店:传承红色基因 汇聚发展力量

翻阅《潘店镇志》,看着里面一页页记载革命历史的文字,以及充满了烈火和鲜血气息的老照片……不禁让人心潮澎湃:彼时的潘店镇,活脱脱一个穷乡僻壤里的乡村图景,裸露的黄土,歪斜的土屋,穷苦的百姓。此时的潘店镇,烈士纪念碑所静静矗立的地方,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景象,早已换了人间。

作为齐河县开展革命斗争较早地区之一的潘店镇,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红色文化遗产对于潘店镇而言,不仅是一种纪念,还是一种文化、记忆和财富,更是发展的灵魂。”潘店镇党委书记张炎表示,潘店镇在各项工作推动中,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进而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新动能,努力探索生态美、产业美、环境美、人文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争当领头雁、敢啃硬骨头、跑出加速度……长期以来,潘店镇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个“金钥匙”,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装上“红色引擎”。

紧跟党建“主心骨”
凝聚红色力量

在潘店镇东元村南,有一块高大的墓碑。这块碑立于1946年12月,历经70多年风霜雪雨,字迹有些斑驳,但仍清晰可认。在碑文的字里行间真切感受到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以及对民族英雄的无限感激与崇拜。

1939年,日军占领潘店,到处抓群众修寨墙、挖壕堑,采取灭绝人寰的“三光政策”。经抗日敌后根据地干事张干卿介绍,张承祥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卖笔、墨、纸张为掩护,从事地下情报工作。

1943年3月2日,张承祥回潘店传达文件,顺便回家探视分娩的妻子和刚出生两天的女儿。当晚,潘店南街富农分子侯登榜告密,几个便衣特务领着十几名日军包围了他家。张承祥突围失败不幸被捕。敌人轮番刑审张承祥和他妻子赵桂芳,一无所获。1943年3月6日,在敌人种种酷刑下,张承祥威武不屈,除了回答不知道外,还大声疾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胜利属于中国人民!”敌人气急败坏得将他绑在梯子上,浇煤油烧死,享年23岁。

“像张承祥这样的齐河子弟,如果没有接受党的教育,也就是一名普通老百姓。但在战争中他接受了党的教育,加入了革命队伍,为了理想和信念而战斗,打仗不怕死,被俘不投降。”潘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郝樯说,党的教育始终不能松懈,过去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潘店镇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坚定信仰、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注重分类指导、按需施教,不断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他们通过举办培训班、报告会,加强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去年以来组织学习研讨3次、演讲比赛1次,组织村支部书记到镇党性教育中心学习参观1次,外出学习1次。

他们积极实施“红色潘店引擎工程”,创建了党支部、党员星级评定中心,开展了村支部定性和定量考核即“四评两定”考核测评,各村根据各部门测评形成的问题清单和整改意见逐项抓落实,确保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重点工作全面落地,有力促进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去年5月,潘店镇建成了党支部和党员在线评定智慧系统,并高标准建设了星级评定中心。

“参与系统测评的党支部、党员在测评系统管理后台预约后,在星级评定中心大屏幕上生成考核二维码,党员、群众通过手机扫码进入测评界面,答题后完成测评。”潘店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孟令华介绍,测评结果在智慧平台显示并生成评定报告,按照自评占20%、互评占20%、群评占40%、点评占20%的比例计算综合得分,突出群众的话语权,真正实现“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镇上通过党支部、党员评定,在后台生成评定报告,达到发现问题的目的,对党支部、党员问题清单进行公开,同时作出整改承诺。

“从对党员评定结果看来,四星、五星居多,二星以下就特别少见了。结果一出来,个别评分低的党员自己看了都觉得脸红,主动反省,评定制度效果很好。”靖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涛表示。


盘活发展“源头水”
树立红色品牌

在赵牛河、巴公河交汇处河堤附近立有一块石碑,正面左上侧竖刻“赵牛河阻击战”六字,中间刻大字“二十四烈士殉难处”,右下角为“齐河县人民政府二00六年敬立”。石碑的背面则是一首短诗:“当年抗战浩悲歌,慷慨无名烈士多。廿四烈士抛头颅,确保主力过黄河。”

1939年3月5日,八路军先遣纵队在高唐琉璃寺集结,向长清大峰山抗日根据地转移时,被敌包围。3月6日,敌骑兵尾追青年纵队三团至岳刘、药王庙(属潘店镇)一带。青年纵队三团三营受命阻击敌人,且战且退,掩护部队转移,最后留下九连一排的27名战士在赵牛河和中心河汇合处埋伏阻击敌人。战士们与敌人斗智斗勇,凭借沿河有利地形与敌人激战数小时,毙伤敌人数十人。战至午时,因寡不敌众,除3名机枪组战士奉命提前撤出战斗外,其余24名战士全部牺牲。此阻击战,为部队和鲁西北党委转移赢得了时间,顺利从董寺跨过黄河进入大峰山区。

“没有那时候的热血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魏台子社区党群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孙中全说,过去打仗是为了赶走侵略者,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我们一心一意搞发展,致力于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也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现在大伙儿都认咱们村党支部这个带头发展的红色品牌。”

近年来,潘店镇积极抓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累计培育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21个,全镇所有村全部完成增收目标,10万元以上的村达40%,其中,西腰站村党支部创办的田乡合作社大蒜出口加工项目完成大蒜收购3000吨,完成经营收入780万元,同时带领6个合作分社创收近10万元。

党支部带动,村里人的心思也活泛了,不少人在村里支持下也搞起了种养殖。就拿“赵牛河阻击战”发生地附近的魏台子村来说,村里2015年成立了魏丰农技服务合作社,村民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入股,带动大伙儿一起致富。村里看集体搞种植搞得好,有15户村民干脆自己有样学样搞起了蔬菜大棚。

“看看我们的普罗旺斯西红柿,这种柿子皮薄更可口。现在柿子还在授粉期,到正月底就能上市了,济南那边专门过来收购。这一个大棚1000多平方米,差不多一年能盈利7万多,这日子有奔头啊。”种植大户孙章河笑呵呵地说。


解好管理“方程式”
升华红色效应

“桂连嫂子,快过年了,给你们送来了大米和面粉,最近还缺啥,跟我说就行。”1月29日,朱庄村联户党员朱法营给村民王桂连送来了生活用品。王桂连今年73岁,3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今年因疫情防控需要,孩子们取消了回家过年的行程,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老人。朱法营得知情况后,隔三岔五就会到她家看看。

倡导年轻人就地过年,像王桂连一样的留守老人怎么办?潘店镇发挥联户党员制度优势,借助电商平台,加强留守老人的生活保障服务工作。潘店镇的党员联户即“初心三人行”工作,即由一名支部班子成员联系3-10名党员,一名党员联系5-15户群众,对联户党员干部落实“五个一”制度,即开展一次学习、通报一些情况、汇报一块工作、认领一批任务、协商一些难题。截至目前,全镇95个党支部、225名支部委员、18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党员联户工作,联系走访群众13000余户,建立联户台帐1800余个,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问题1200余个。

“公心就是初心、民心,只要干部一心为公,党委、政府就会放心,人民群众就能顺心,我们干工作才能舒心。”镇人大主席马红卫感慨,潘店镇就是通过找准基层“公因数”,巧解治理“方程式”的办法,联系服务好群众、推动了乡村治理,升华了“红色效应”。

除了党员联户,他们还探索了“四议三审两公开机制”,通过对新村规划、产业发展、土地流转等九类重大事项,经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决议,事前审查、事中审视、事后审计,决议公开、结果公开。潘店镇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成立了综合执法办、一村一警务助理、村民议事会、网格员、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五支队伍。村级矛盾纠纷通过网格员调解、村民议事会调解、法律顾问调解。在不能取得满意效果的前提下,通过整合警务助理、司法援助、综合执法、村民议事会等会商协作办公,全面运用法律、亲情等手段,发挥1+1>2优势,化解矛盾纠纷。

“在烽火年代,潘店镇的革命先烈们保家卫国不怕艰险、不畏牺牲;在新时代,潘店镇走在乡村振兴路上更要奋勇争先。”张炎表示,他们将紧紧抓牢党建“牛鼻子”,发挥好“主心骨”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齐心干,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争当全县乡镇发展排头兵、跻身全市乡镇综合实力10强镇!

记者感言

心中有阳光 脚下有力量

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红色基因是无私的奉献、无畏的战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个理念,让他们心中充满阳光,愿意用更多的“辛苦指数”换百姓的“幸福指数”。

在潘店镇,党员们做到了生病要去看、民意要去听、政策要去讲、吵架要去劝、困难要去帮“五上门”;群众有不满情绪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喜事丧事必到“四必到”;困难家庭必访、危重病人家庭必访、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家庭必访、信访户必访“四必访”。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采访中,老百姓谈起自己村的党员就跟家人一样亲近。“村支书得知我得了胃癌,及时帮我申请了临时救助,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老庄村村民张合元这样说。还有“要不是村里及时疏通堵塞涵洞,去年雨季我们家屋后头准被雨水淹了。”郑刘村村民商小玲庆幸不已。

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很多党员干部说起这些服务群众的事情来,都觉得“只是做了共产党员该做的事情”。他们说:“潘店镇革命烈士多、革命故事也多,我们从小听着革命事迹长大的,比起过去那些苦日子,我们做的这些事情都不算什么。”

是的,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革命胜利,宁死不屈;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和平的今天,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纵观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发展壮大,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皆因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然。

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新革命路。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将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灌注到干事创业的行动之中,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革命先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钟伟 通讯员|孙德奎 杨慧

编辑|于春芝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