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萨合莱国强五金公司赵磊被评为“齐鲁大工匠”

近日,山东省总工会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三届“齐鲁大工匠”“齐鲁工匠”的通知》,亚萨合莱国强(山东)五金科技有限公司赵磊获“齐鲁大工匠”荣誉称号。

多年来,凭着敬业勤奋的职业精神,赵磊设计制造了1000多套模具,工艺革新100多项,为企业实现产值近亿元,累计节约资金770多万元。他先后荣获 “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山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被评为 “山东省突出贡献的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首席技师” “德州市道德模范”。

刻苦钻研

主动学习追求精湛

1994年6月,高中毕业后的赵磊进入亚萨合莱国强(山东)五金公司成为一名模具学徒工,师从带班教员王英林。

还没有进公司之前,赵磊就听说模具工是一个技术工种,待遇非常高。可是,到了工作岗位,却发现这个岗位劳动强度非常大,每天搬运上千斤的模具,周转十几道工序。学校足球队出身的他,上班第一个月就累病了两次。

面对沉重单调的工作,赵磊变得心灰意冷,认为这不是一门技术活,而是看不到前途的体力活。师傅王英林发觉后,找他谈话,告诉他,每天的搬运工作其实是在锻炼他的眼力和耐力,要想做好模具制造,就要先了解机器的工作原理和各环节、各步骤,赵磊这才明白了师傅的苦心。

从此,赵磊每天认真学习技艺,将师傅的作品看成参照,频频操作。他把学习中的苦和累当作考验意志和锻炼自己的最好方式,在车间操作过程中,他的手一次次被磨破,缠上胶布继续进行,身上汗如泉涌,他用毛巾一擦接着练。遇到技术难关,他总是认真查找资料,反复描图、操作、修改,从不放过任何疑问。当看到图纸上一条条错综复杂的线条,通过自己的双手变成一个个立体的零件时,赵磊打心眼里爱上了这个行业。

“喜欢它,我就愿意下功夫研究它。”赵磊说,白天,他在车间主动加工一些零部件,仔细琢磨技术要领,晚上,回到家里也是通宵达旦地看书。当时,模具技术方面的书籍在北方很难买到,每次单位有同事出差到南方,他总会拜托同事帮他买模具钳工类的书籍。

赵磊自学了100多本专业书籍,还多次参加各种技能比武竞赛活动。他把每次比赛都当作技术进步的阶梯,仔细观察记录优秀选手的技术特点和细节,赛后和大家交流技术要领和心得,回到工作岗位后继续琢磨、苦练。正是凭着这种主动钻研、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赵磊终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精益求精

勇攀技术创新高峰

“模具的概念,没接触过的人可能感到很抽象。”赵磊介绍说,“模具的精确度要求极高,举个例子说,咱一根头发的粗细大约是0.08毫米,而模具的精确程度要达到0.02毫米。‘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尺寸上出了细微的差错,不仅费工废料,生产出的产品就是残品。”工作20多年来,他坚持把每一个工件、每一次检修都当作艺术品去精雕细琢,使自己加工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成为“免检产品”。

凭借对模具行业的痴迷和钻研,赵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2005年,汽车车轮的内平轮护板开发一直困扰着企业,原先设计出的模具,生产的产品经常变形无法达标,有的毛刺严重,锉后对护板有损坏。原有的设备只能一模2件,每4件产品仅有1件合格。压铸工人实行的是计件工资,产品合格率低,工人都不愿意接这个活。了解到情况后,赵磊主动向这一难题发起挑战,他反复试验、研究,终于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加推杆的数量和位置不对。由10多个推杆减少到4个,摸索出推杆的位置,产品变形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他设计的护板模具投入生产,足足无毛刺生产了一年,共120万模次,产品市场价值上千万元,现在内平轮护板模具也成为压铸工人最愿意干的模具。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设计的许多模具生产出高质量产品,企业与海尔、美菱等诸多制冷企业建立了配件供应关系,许多产品畅销英国、美国、越南、安哥拉等国家。

传承技能

乐做团队带头人

赵磊深知,技术创新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和创新型员工,才能推动公司发展。2017年,公司建立了赵磊工作室,先后签约20多名徒弟。

行业内流传着一句俗话:“带出徒弟,饿死师傅。”赵磊却不这样认为,他常说:“公司培养了我,为我搭建了实现梦想的平台,我也应加倍努力工作,回报企业,回报社会。”他手把手传授技艺,让班组员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各自的技能水平。同时,他还注重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徒弟,使他们能直接实现岗位成才。“要与徒弟做朋友,不但是师傅,更是大哥。”赵磊说。他带徒弟先传授做人的道理,而后传授手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想做事,先学做人”。他先后为公司培养技师5名、高级工8名,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徒弟们陆续成为公司各部门的技术骨干,并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如今有的徒弟也在带徒弟,赵磊感到无比自豪。看到企业中不断涌现出青年人才,工匠队伍不断壮大,他深感欣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赵治红
通讯员|郝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