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 | 明清时期的德州园林



1939年,德州站前广场上的宣传牌,濯锦园为德州景点之一


明清时期的德州园林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明清两代,德州有名园多处,其特点是规模不大,但有特色。处处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中和含蓄而又绰约多姿。

澄碧园为明正统年间官方所建,以“笠瓢春晓”等十二景闻名

澄碧园是德州城内历史最久的名园,也是明清德州唯一的官家园林,位于目前的德州市检察院位置。

它最初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是在明正统十四年(1449),当时,德州仓迁到城里,户部监督分司改名为户部管仓分司搬到这里,户部后街也因此得名。澄碧园就是署衙官员们公余游憩的地方。

园内荷花池一方,名化龙池。池水澄碧清澈,号称小沧浪,绿油油的荷叶点缀着红白两色的荷花,水里鱼儿嬉戏。岸边建有澄心堂,蜂蝶翩舞,翠柳蝉鸣,别有一番情趣。荷塘中一小岛,上一古朴小亭,叫伊亭,垂柳围亭摇曳。浓荫之中,一条三折小桥连接起澄心堂与伊亭,小桥叫红桥,可在桥上凭栏看春意盎然,残荷堕秋露。

荷塘北岸一处旧式庭院,名繁露堂,借用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典故而命名。该建筑是一长方形院落,砖木结构北上房三楹,左右耳房各一楹,上房前东西厢房各三楹。院内花木竹石点缀其间,清幽雅静,古色古香。东西厢房南山连接花墙一道,墙中一月亮门,门楣上镶嵌一长方形石,由清代名家钱咏所题“平津馆”三字。此庭院小巧玲珑,娴静别致,具有中国传统住宅院落的典型风格。

上海人曹锡宝,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任山东督粮道时曾作《澄碧园十二咏》,描绘园内最美十二景:笠瓢春晓、伊亭柳浪、长廊塔影、射圃槐荫、壑舟听雨、曲沼荷风、方桥蛙鼓、沧浪夕照、小艇渔竿、平台秋月、东篱花午、环恋积雪。

常州人孙星衍,乾隆五十二年(1787)殿试榜眼,任山东督粮道时,公务之余,曾在这里研读古籍,著书立说,他的《平津馆丛书》就是在此完成的,刊行后闻名于世。

伴随着大运河漕运的变迁,澄碧园的主人几经变换。康熙四年(1665)户部管仓分司撤销,莱州府通判受命接管德州仓,成了花园的主人。再到后来,济南粮捕通判署成为莱州通判的继任者。与济南粮捕通判署同时设立的还有山东省督粮道,两家合署办公,主要职能是掌管监收山东省有漕粮任务的府、州和县的漕粮或银两,汇总后存在督粮道库交付漕运或暂存。光绪二十八年(1902),济南粮捕通判署撤销。光绪三十一年(1905),山东省督粮道撤销。这时的办公衙署旧址,荒废成了海子。

1913年,时任德县县长金荣桂离开延续了500余年的知州府,将县公署搬进了原山东督粮道署。澄碧园也进行了恢复性修缮,但不复当年景致。平津馆这所古建筑,一直保存尚好,解放后修建德州行署而被拆除。

见可园为明万历元年举人李大华建,有花有草,多植松、柳、槐树

除了官家园林,德州城里还有很多私家园林。明清两代,德州文坛繁盛一时,名士辈出,闻名于全国文坛。文人善交谊,德州文士喜欢建私家园林,作为会友斛咏的雅集之地。这其中,以明万历元年(1573 )举人李大华建设的见可园最有名气,位于目前天衢路与解放路交汇处的西侧,当年这里叫李家角。

园子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不到10亩,除了广植名花异草之外,见可园还种植了松树、柳树和槐树,这与当年老德州家中不种松、柳、槐的说法相悖。但从这一点上也可看出,见可园就是一座纯粹的私家园林,而不仅仅是家中的后花园。见可园有66棵高大的松树,如群龙,似云,颇有气势。园中突兀老槐更引人侧目。李氏后人康熙年举人李柽在《李氏古槐歌》中写道:“圣木酣歌咏古槐,招邀佳客筑诗台。曲栏小径连廊处,雅令琳琅依次排。” 园中的矩亭最有讲究。最初坐落于德州东郊抬头寺乡文庄村的东村别墅内,为李大华儿子、明万历甲午(1594年)举人李诚明建设。明天启年间,先有阁辅朱延禧推荐其为中书舍人,后有魏忠贤高薪聘请,李诚明都拒绝了,以读书终其身。他在别墅中建拙政园,园中有矩亭,最大的特点是所选材料,椽、楹、瓦、甓砖等都是方形,衬托出李诚明的刚正不阿。李诚明的儿子李源,顺治三年(1649)进士,任山西河津知县,辞职后回到德州,隐居见可园,并把老家拙政园中的矩亭移建过来,同时增建四清馆一处,作为招待好友来访游园休憩之所。

李家好客,在京城的关系也多,因此文人骚客路过德州,都到见可园来转转,留下大量诗句,同年好友、顺治三年的状元,聊城人傅以渐流连忘返,写下“青未了”匾额。清代著名书画家高风翰、著名诗人查慎行等均游见可园,并留下咏园、诵物的作品。这里,为当时德州人对外展示形象的一个窗口。

濯锦园为明万历年间朝官程绍所建,以启秀坊、咏骏亭等闻名

濯锦园位于德州城北郊,是明万历年间德州籍官工部右侍郎程绍的花园,又称程氏北园,区别于城西南二里左右运河堤岸处的程氏南园。清光绪年间,这里改称前园,此处北侧,是城内大地主谢家的花园,称为后园。

程绍,德州左卫人,明万历十七年(1588)进士,他在城里石芦街有住房,死后葬于抬头寺乡大韩村。由于长期在工部从事基建工作,他对各地园林了如指掌。因此濯锦园虽为私家园林,但博采众长,既有苏州园林的婉约精致,更有北方的粗犷宏伟。

入园迎面是三门四柱木石结构牌坊一座,名曰启秀坊,前行是重檐八角亭,名咏骏亭,后有砖木结构厅堂三楹,匾额贻燕堂,厅堂高敞,是当年园主人弹琴、饮酒、读书、会客、休憩之所。园内土丘起伏,叠石成峰,洞、壑、小河环绕,林木葱郁,百鸟鸣翠。晚明书画家董其昌,上海松江人,官南京礼部尚书,其书法对明末清初书坛影响很大。他每逢路经德州,便住进濯锦园,在此题诗作画。宋弼在《州乘余闻》中记载:启秀坊、咏骏亭、贻燕堂均为董其昌书写;贻燕堂内“研洁笔精”横额为邢侗书写;还有“鹅群榭”,为明代大书法家王铎书写。

濯锦园虽美,但也没扛过岁月,清初仍尚好,诗人张元曾做《重过濯锦园赠程后》。从《长河志籍考》中可知,至康熙年间已荒废。

尊水园无水,因园主人名而名,系明代一大四合院,内有杜亭

尊水园是明代天启德州进士、官都御使卢世㴶的别墅园名,坐落于城内吕家街路西。水园并没有水,因园主人号德水,故名水园。它是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一所古典老屋旧院,系砖木结构的大四合院。明柱前厦,木结构门窗,装修精美考究。院内花木竹石点缀其间,浓荫蔽日,馨香袭人,姹紫嫣红丛中有一四角小亭,造型小巧玲珑,主人尊崇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才华,定名杜亭,并写下《营杜亭成述怀》诗句:年来谢客户常扁,特向空园起杜亭。

康熙二十一年(1682),卢氏后裔把这所古老的园林庭院,卖给了官户部侍郎的田雯,田雯略加修缮改造,改名为山姜书屋,园中杜亭,亦被保留下来。田雯惬意写下:草屋三间子美亭,先生醉卧不曾醒。空园竹柏多摇落,九点齐山未了青。康熙四十一年(1702)十月,康熙皇帝南巡途经德州,曾住在山姜书屋并挥毫御书“寒绿堂”匾额赐田雯。

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有一条寒绿胡同,2000年,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消失在高楼林立之中。

(原文载于2021年3月5日《德州日报·德周刊》3版往事)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作者 | 德州日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编辑 |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