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故事:王秀兰 ·唱着歌儿去参军
王秀兰,当年是唱着《拥军秧歌》走进渤海军区教导旅的。
王秀兰是德州市庆云县人,1930年出生。一家六口人,日子过得苦,父亲在她七岁那年离家出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尽管世道艰难,日子窘迫,但是要强的王秀兰母亲,吃糠咽菜也要供孩子们上学,小小的王秀兰似乎很明白母亲的苦心,认真地读完小学。一个勤劳执着又要强豁达的母亲,培养了王秀兰同样勤劳执着又要强豁达的性格,也成就了王秀兰不一样的人生。
王秀兰1946年参加革命,在村里担任妇救会主任。同年底,王秀兰到大胡乡开会,听说部队招兵,心向往之,到处打听“招女兵吗”?“招。咱们妇救会的人,不但要配合好宣传发动,还要积极报名啊!”王秀兰听了高兴极了!她心花怒放。像个小大人一样,自作主张就在乡里报了名。1947年2月,春节刚过,王秀兰戴上大红花,被乡长亲自送到县上。接兵干部蔡玉田帮她剪掉了标志性的大辫子。她脱掉紫红底儿姜黄小花的女儿装,换上崭新的黄军装,成了一名英姿飒爽的解放军女战士。到县上来送她的母亲,看着欢天喜地一身戎装的女儿心情十分复杂,拉着她的手摇着肩流着泪一遍一遍地说:“二妮啊,你可想好啦,打起仗来子弹不长眼的,你现在回头还来得及。”王秀兰倒是乐呵呵地劝着母亲:“娘,俺不怕。你看俺还有这么多姐妹作伴呢。县上说了,过个三五年,打败了老蒋俺就回来了。”王秀兰充满神往地走进了渤海教导旅,成了2团2营5连的一名女战士。她与教导旅的女兵们朝夕相处,相依相偎,少了好多寂寞,增了好多温情,成了一路同行的追梦人。
运城是晋南的战略要地,我军曾于1947年两次攻打未克。12月中旬,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归建西北野战军以后,西征到此正赶上运安战役,于是,马上加入作战行列。
王秀兰和她的战友,作为战地救护,是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打起仗来,在部队后边为伤员包扎和收救。由于武器弹药不足,一个护士班只有两支步枪,其余都是手榴弹。王秀兰她们每人配备一颗手榴弹别在身上。危险很快来了。运城被攻克后,在安邑的守敌如惊弓之鸟,在炮火掩护下,拼命突围逃跑。我军从敌后、两翼追过来,穿插分割如切豆腐块,把敌人包围。当王秀兰她们跟在2营后面追击时,突然发现回逃的敌人插在队伍里,把她们与前面部队分开了。
王秀兰和其他女兵,立刻躲进路边的一间小屋里。敌人发现前面有人躲进屋子,十几个人端着枪慢慢向小屋靠拢过来。在战场上近距离遇到这么多敌人还是第一次,她们心情紧张,又相互鼓励:沉住气,我们不怕他们!敌人越来越近,三十米,二十米……机智的女兵打起了掩护战,一人用棍子顶着帽子伸出窗外,引来敌人一阵枪声,趁敌人不注意,王秀兰迅速开门扔出一颗手榴弹,弹声响起,敌人全部趴下。
前面的战友发现几名女兵不见了,马上返回寻找,听到枪声立刻向小屋奔来。敌人发现屋内火力不强,又端着枪向小屋逼近。王秀兰她们共有5颗手榴弹,于是,几个人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王秀兰当过妇救会主任,沉着淡定地说:“姐妹们,我们不能当俘虏,俊英的那颗手榴弹留下来吧。”王秀兰想把那颗手榴弹留给她们自己。待第二颗、第三颗扔出去以后,炸死炸伤几个敌人,其余又都趴下了……就在这十万火急的时刻,返回的战友及时赶到,消灭了屋外的敌人,解救了5个女兵。
因王秀兰在战斗中表现英勇,1948年1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来源: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
编辑|石秀秀 通讯员|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