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故事:最小的女兵李清芬
李清芬,女,宁津人,1935年出生,中共党员。1947年2月参加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是全旅最小的女战士,历任教导旅第2团宣传队宣传员,第2军野战医院卫生员、护士、医训队学员,第6师医院护士,农2师库尔勒医院副院长工会主席等职。1990年离休。
1935年,我出生在山东省宁津县李满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就有我和弟弟两个孩子。我们家本来就穷,鬼子来后,日子过得就更苦了。抗战结束,又开始了解放战争,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参军”运动。1947年2月,第359旅干部大队来宁津县招兵。我那时什么也不懂,就觉着当兵好、当兵光荣,所以就想去当兵,但由于年龄太小,人家不收。那时我有个叔伯哥哥叫李清池,在县上当通讯员,领导问他愿意不愿意当兵,他说愿意,领导就说:“县上批准了,你去当兵吧。”我哥哥说:“那我回家再叫上两个人。”哥哥本来是想叫我的两个叔伯小叔去,结果他们家里不同意。我跟叔伯姑姑李景琴说:“他们不去,我们去。”就这样,我和姑姑跟着哥哥一起去了。那年姑姑13岁,我只有12岁。
那时招兵的已经走了,哥哥带着我和姑姑先到县上找到刘双全,他把我们带到了渤海军区教导旅。我们去的时候,部队驻扎在阳信县。开始我们3人都分在了第2团宣传队。后来部队转移到庆云继续训练。10月份,部队开始西征,我哥跟着部队先走,不久我们卫生队也出发了。那时我年龄小,也不知道害怕,就知道跟着部队走,让行军就行军,让休整就休整,经过的地方好多也记不住了。
部队首战打山西运城。那一仗,我们宁津兵死得最多。真正打仗的时侯,我和姑姑又被安排到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后方野战医院。当时部队对我们这些娃娃兵很照顾,医院随部队转移时就雇用老乡的毛驴车拉重伤员,我们走不动时就和病号一起坐车走。一打仗就会有战士受伤或牺牲。前线受伤的战土士,经过前线卫生部医生简单包扎处理后,轻伤的直接送到休养连,在休养连休养几天,又继续上前线打仗去了;伤重的才送到我们后方医院。还有一部分危及生命的伤员,比如说有些截肢的,有些内脏受伤的,必须在前方做手术。那时条件太差,药品也特别短缺,有些战士送到后方时,伤口都已经生了蛆,拿生理盐水往下一冲,蛆都哗哗往下掉。给伤员清理伤口时,看到他们痛苦的样子,就像受伤的是自己的亲人一样,心里就特别难受,心疼得掉眼泪。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了,部队开始准备进疆,我们第2军野战医院留在后边,负责照看伤病员。残废的,经过治疗稳定了,就由部队安排把他们送回老家;伤轻的,经过治疗恢复好的,就带着一起进新疆。1950年5月,第2军野战医院直接来到新疆喀什,也就是现在的喀什第2军医院。
我是1958年结的婚,那年22岁。老伴叫王玉昌,河北定县人,1948年渤海军区教导旅从河北招的学生兵,也分在了第6师医院,从农2师卫校副校长任上离休,2015年9月去世。我们有4个孩子,都在库尔勒工作。这些年我一共回过两次老家。第一次是部队打到咸阳,在那休整了几天。那时候小,想家想得厉害,首长给我找了个出差的伴儿,把我带到天津,转火车回到宁津,在老家住了3天。回到部队第三天,就出发了。当时我就想:我还是挺走运的,若是回来晚了,找不到部队可怎么办呢?第二次回家是结婚以后,把母亲也接了过来。这么多年过去了,就再也没有回去过。现在年纪大了,孩子们都留在了这边,生活也都挺好的,老家也就没有什么亲人了,我想这辈子也就留在新疆了。
(故事整合自《渤海女兵西征记》,作者陈璞平)
来源: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
通讯员|杨扬 编辑|石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