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7旬老人三赴新疆传授非遗技艺获赞扬

4月1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给夏津县人民政府发来一封感谢信,信中对夏津县文化馆非遗传承人张显桢一行4人于2021年4月6日赶赴新疆墨玉县技工学校传插架鼓、秧歌、夏津民歌等传统文化,历时11天圆满完成了夏津县人民赋予的重托,探索实现了民间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的深度融合给予充分肯定、诚挚感谢和高度赞扬。

据了解,这已经是夏津县组织的第三次赴疆开展文化交流。此次也是张显桢随队第三次远赴新疆传授架鼓技艺。在出发之前,张显桢由于腿部不适,经入院检查需要更换肱骨头并确定了手术时间。在接到随队赴新疆传授架鼓技艺的通知后,老人说服家人和子女,推迟手术时间,毅然再次随队远赴新疆传授架鼓、民歌等非遗技艺。

张显祯的第一次新疆教学之行是在2016年3月17日至27日,地点同样是在和田市墨玉县技工职业中专。

据其介绍,他带着几个鼓队骨干一路从德州来到新疆。出行前1个多月就开始着手准备。“5年前第一次赴新疆传授非遗技艺带去的鼓锣镲等物件,已经有部分损坏的了,这次还得补全。”张显祯介绍说。另外,张显祯还帮忙采购了60套架鼓服、60套秧歌服、60把扇子。

张显祯说,为了减轻张显祯一行人的教课负担,墨玉县教育局结合学校,在他们来之前就已经精挑细选了69名懂乐理的孩子。

为解决语言不通的难题,当地挑选出12名懂汉语的维吾尔族老师组成的架鼓、民歌、秧歌培训班成立了。老师们大部分没有接触过架鼓,张显祯就从最简单的乐理知识讲起,不厌其烦的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一遍遍的教唱,细致的纠正每一个动作。

他时常冒着大风与学员们一起在操场上练习打鼓,每个人的握锤姿势都会手把手地教。晚上还要根据学员不同进度和实际情况制定教案和策略,因为这个常常整夜辗转反侧睡不着觉。“这不是简单的架鼓、民歌教学,更是艺术传承问题。”张显祯感受到肩上担子的沉重。

11天时间,张显祯和学员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4月17日,一场由维吾尔族青年和后屯部分架鼓队成员组成的架鼓、秧歌队在学校开演,维吾尔族和汉族元素均在其中,堪称精彩绝伦。

近年来,张显祯又致力于民歌整理,整理出的37首民歌,已由《夏津民歌集》出版17首,《夏津文艺》刊发2首。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邓美平 杨文楠
编辑|石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