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之窗 不能忘却的记忆|抗日英烈丁润生

丁润生(1913—1945),原名丁洪泽,字润生,化名赵元明,无棣县白杨乡小马村人。先后在无棣第一高小、惠民第四中学上学。1934年,考入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学校读书。他怀着强烈的革命愿望,寻求革命的道路。自费订阅了邹韬奋等主办的《星期周报》《生活杂志》等进步书刊,阅读完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还秘密组织进步学生学习和讨论。

1936年,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加了济宁“乡村建设训练班”。同年9月,到商河县龙桑寺乡农学校任教务长。1937年3月,由中共鲁北特委宣传部长赵明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第一届中共商河县委成立,任书记。他积极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创办了《游击队》报,并着手组织抗日武装。1937年11月,调无棣县工作不久,鲁北特委书记于文彬派他到商河县重新联系和组织抗日武装。在路过阳新时被伪军逮捕,关押了一个多月,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受尽了折磨,但他始终不吐真情,保守了党的秘密,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获释出狱。不久,调任无棣县委宣传部长。与石景芳在无棣县西部组织了人民抗日武装。1938年3月,这支部队被编入第三十一游击支队第三路军,他任三十一支队政治部总务科长。

1938年4月6日,庆云县城第一次解放。6月,恢复组建了中共庆云县委(对外称庆云县津南办事处),他任中共庆云县委书记。这时,县委、县政府和战委会刚成立不久,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抗日,培养骨干力量。他和周砚波、于梅先等主持举办了数期“抗日教师训练班”,培训了300余名爱国知识分子。这些学员多数参加了抗战工作,一部分学员成立庆云及边区各界抗日的骨干力量,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

1939年初,由于日本帝国主义重兵入侵沧县,攻占了沧县县委、县政府驻地圣佛镇,党的活动极度困难。在此苦难时刻,上级党组织派他到沧县恢复工作。他不怕艰险,秘密联络我地下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很快恢复了党组织的活动,重建了县委和县政府,他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后专任县长。整顿组织以后,他立即着手组建沧县县大队,并兼任县大队大队长,开展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1940年,他率领县大队在孙家屯设伏,袭击一支40余人的日军队伍,当场打死20多名敌人,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之后,又相继建立了6个区政权,恢复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1941年冬,调任冀鲁边行政委员会委员兼民政科长。1943年,斗争环境恶化,他奉命转移,任三专署办公室主任。同年9月,调任中共商惠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1944年10月,调任商惠济三边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

1945年2月2日,他随县大队到史家庙村,侦察员报告伪军在李毛家村抢粮,他立即率队出击。结果错误判断敌情,遭遇日军精锐三角部队重兵包围,四面受敌。在激烈的战斗中,他身负重伤,誓死不降,壮烈殉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智群 通讯员|冯腾飞
编辑|李智群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