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六十年来,一代又一代胜利石油人接续奋战,在盐碱滩上建成我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
一边是急需石油,一边是西方封锁,在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我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的能源窘境。
“(当时)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讲解员李颉介绍说。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1955年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在华北平原展开,从华一井到华七井,石油人历经曲折,却始终没有收获。直到勘探华八井,终于苦尽甘来。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胜利油田原资深首席高级专家顾心怿回忆说:“当时我们打井一下看见了油花,又看见有气泡,这是天大的好消息,(以前)就从来没看见底下能有油花。”
1961年4月16日,华八井获日产原油8.1吨,不仅宣告了胜利油田的发现,更一举粉碎了“中国华北无油论”。
顾心怿说,“有了油跟没有油不一样,(但是)少了国家也不解渴,所以我们又继续努力,营二井(日产)500多吨,营二井后再找到坨十一井。”
李颉介绍说:“坨十一井是我国第一口千吨井,证明了我们东营地区地下油气资源丰富。”
一路勘探找油,一路开发增产。数十年间,胜利油田保障了国家能源需求,成为我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然而随着不断开采,油田被打成“马蜂窝”,勘探难度越来越大。为此,胜利油田持续科研创新,多项成果相继落地。去年他们提出的“断陷盆地油气精细勘探理论技术及示范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王学军表示,“比以往的认知增加了18亿吨的资源可供勘探,形成了新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原来看不清的,我们现在能看清了。”
如今,胜利油田正积极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通过自主研发的能源管控中心,在采油中实现了科技节电,预计年节约电量可达2亿千瓦时。此外,油田还积极探索新能源,投产了包括地热、光伏、光热等在内的72个项目,实现多能互补。
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新能源开发中心经理李景营说:“目前,我们的二氧化碳减排能力在30万吨,将来还有很多(新能源项目),新能源的(应用)范围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广,力争到‘十四五’末,二氧化碳减排能力到200万吨以上。”
60年来,胜利油田人坚定“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共建设油气田81个,原油累计产量突破12亿吨,为祖国能源安全做出“胜利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