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珍贵档案里的红色初心


从王德和大公无私和朱希增的思想汇报,看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严格锤炼党性的品质——

珍贵档案里的红色初心

□李纪三  崔珠坤  张庆普

烽火年代,贫穷困苦的他们加入革命队伍,历经枪林弹雨,几度出生入死。他们和千千万万的战友一道,用鲜血和汗水抗击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如今,战火和硝烟早已远去,他们身上那种视死如归、英勇奋战、奉献祖国的牺牲精神和爱国情怀,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真实写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德州市档案馆馆藏的两宗老党员档案资料,铭记和见证了老一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堪称党史学习教育的经典教材。

1955年9月,王德和授大尉军衔

为人民求解放 永远跟党走

在市档案馆特藏室,珍藏着一份抗日老战士的勋章证书等资料,向我们讲述着他九死一生的战斗经历。王德和,1920年出生于陵城区郑家寨镇张挂村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1937年10月,日军占领了德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王德和有家不能回、有田不能耕、有书不能读,他的爷爷被日本人抓去做苦力,父亲被日军以“通八路”罪名关押,挨皮鞭,坐“老虎凳”,险些丧命。

民族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抗战,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特别是我党广泛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大批青年受到教育启示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那时,革命的种子也在王德和心里深深扎根。

1939年3月,王德和顺利通过党组织的考察,加入了革命队伍。临行前,母亲的一席话让他终身难忘:孩子,我觉得共产党的队伍是为咱老百姓撑腰的,你就跟着共产党干吧,娘等着你把日本鬼子赶出去,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中国、永远跟党走,成为王德和参加革命的初心。

为消灭抗日武装力量,日军经常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特别是1941年8月14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7万余兵力,在空军配合下,采取“铁壁合围”“分区扫荡”等战术,向晋察冀北岳区、平西区大举进犯,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艰苦的阶段。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以分散对集中,以集中对分散,内外线结合反“扫荡”,多次突破日军合围并连续伏击日军。此时的王德和经过一年多的历练,身体健壮、有勇有谋,成为营队的神枪手。据他回忆,1941年9月,他参加了晋察冀边区秋季反“扫荡”的黑水坪、蛟潭庄等战斗。特别是在黑水坪战斗中,虽然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但是战士们并没有被吓倒,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日军见久攻不下,就集中飞机、火炮一起向我轰炸,刹那间整个山头一片火海。在炮火和机枪掩护下,鬼子再次向我军阵地发起进攻。战士们身上着了火,但是为了不让敌人发现,都强忍剧痛坚持,等敌人靠近再射击。为了节约子弹,战友都把子弹给他和其余的神枪手用。等敌人靠近后,王德和扣动扳机,百发百中,歼灭鬼子30余人。最后,他和战士们一起,同敌人展开血战,手榴弹投光了就用石头砸,从凌晨一直战斗到下午一点钟,前后打退日寇八九次强攻,最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歼敌900多人。

王德和感觉战斗中越冲在前面,越不容易受伤和牺牲。每次冲锋,他都是看准了一下就冲出去。在山阳庄战斗中,敌我混成一团,拼杀激烈,难分难解。他追着一个鬼子冲到一条战壕里面,鬼子回身冲他举起了枪。他想,这时候谁开第一枪,谁就占有先机。当时我军武器比较落后,第一枪他打偏了,没打着鬼子。这时候,鬼子的枪也响了,结果两人都没打着对方。鬼子仓皇爬出战壕就跑。王德和立马紧追不舍,仗着身强力壮,一直追得鬼子口吐白沫摔倒在地,最后将其活捉。

1957年6月,王德和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证书

王德和自参军后就不断提升思想觉悟,自觉向党组织靠拢。他经常读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自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党的为民初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埋下了为人民服务、为百姓求解放的种子。由于表现优异、屡立战功、思想进步,1943年3月,王德和加入中国共产党,圆了他参军入伍时的梦想。后来王德和又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战役,一路打到福建清流,先后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参军入伍时母亲的愿望和嘱托,也践行了解放全中国、永远跟党走的革命初心。

大公无私清廉自守 多讲贡献少想享受

从1938年参军以后,王德和就一直没有回过家。1956年,王德和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国家建设,在清流县转业,任清流县武装部部长。1960年,王德和调入厦门永安石灰厂任书记,1963年调入厦门市物资局机电公司任经理。1970年调入厦门市重工局电器控制设备厂任书记。

王德和在各个岗位上,从来不给自己的亲属“开绿灯”,反而要求更加严格。子女在他厂里工作,从不特殊照顾安排好岗位,都是下车间当操作工。子女深知他的秉性,从不敢提出让他照顾一下。1968年,根据党中央指示,厂里要动员青年职工去农村接受教育和锻炼。当时,厂里一些青年人思想上有顾忌,觉得农村条件艰苦,不愿意下乡;有的认为领导的孩子肯定不会下农村去,存在等待观望心理,工作落实存在一定的阻力。作为厂长的王德和考虑,要做通职工的工作,自己必须身先士卒、做好示范。在召集厂领导班子开会时,他说,作为一名厂领导,我们要坚决服从党的决定,不能打折扣,更不能搞特殊化,如果我们的孩子不第一个报名,不去最艰苦的地方,怎么要求职工参与呢,这不是违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原则了吗?随后他召开全厂职工动员大会,结合自身革命经历讲政策、说道理,并当场宣布他的儿子王兆安去农村,而且是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在他的感召下,全厂数十位青年踊跃报名去农村,支援农村建设,他的儿子更是在农村了待了10余年。

在电器控制设备厂任书记期间,王德和是“一把手”,手里有权。但是他深知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群众办事的,不论官职多大,都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在工作上,他对自己严格要求,从来没想过给自己和家人谋福利,坚决不搞特殊化。上世纪70年代初,厂里第一次建职工福利房,按照工龄、资历和政府政策,王德和可以分配一套200平方米的大房子。当时他全家老小挤在一套小房子里,知道这个消息后,都高兴不已,因为大儿子已到了结婚年龄,有了新房子,旧房子可以腾出来当婚房。过了一个多月,家里人依然等不到他说搬家的事,心急如焚。厂里分房的前夜,他开了一场特别的家庭会议。他说,咱们厂从成立到现在没盖过房,你们到很多工人家去看一看,他们租住在城郊低矮平房里,三代人挤在不足4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上下班不方便,这么远的距离怎么让大家安心搞生产、搞社会主义建设呢?我作为厂长,如果自己住得好,同志们住得差,怎么树立共产党员的形象呢?我已经把名额让给了其他职工。听到父亲的决定,大儿子一时难以接受,说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就不要个人利益了吗?王德和说,作为一厂之主,就得把全厂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不怎么对得起组织的信任。虽然大儿子一时难以接受,但是深知父亲的性格,也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后来,厂里再次建福利房,王德和再次让出了自己的名额,他还是说:“我们有一套房子住就不错了,把房子留给更需要的职工吧。”他不仅自己不要房子,而且还动员女婿不参与分房,让他把名额让给更需要的职工。直到1989年去世,他依然住在上世纪50年代建的旧房子里,没有参与过组织分配房子。

清廉正直是王德和给人的最深印象,也是他的人生底色。作为国企的“一把手”,他掌握着很多经济资源,也有遭围猎的风险,但他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廉洁底线。有一次,厂里需要采购一批原料,有人就找到王德和,让他优先考虑,并且给他家里送了一些东西。王德和严厉拒绝,斥责了这种行为,同时教育子女要引以为戒,决不能损公肥私。在生活上,他严格要求子女,上世纪70年代初,厂里进口了一批设备,安装完成后,一批木制包装箱作为废品留在了现场。大儿子王兆武因为结婚,想拿一些去打家具,王德和不同意。他说,虽然是废品,但也是厂里的。我们宁可到外面去买,也不能拿厂里的东西。小女儿王玲上学时,学校要求课余时间捡废品上交,她实在捡不到废品,就到电控厂车间去捡了一些废弃铁屑。王德和看见了,严厉批评了小女儿,并主动向厂里交了钱。

据王德和的小儿子王兆安回忆,平时老人常跟子孙讲,战争年代烈士们连生命都献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没有过上一天。要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不能忘本,勤奋工作。要多想想自己作了多少贡献,少想享受到什么待遇。在牺牲的烈士们面前,你有资格去比功劳吗?所以,我们作出成绩都是应该的,党和政府给我们的已经够多了。无论是谁,都不应该向组织伸手要待遇讲条件,更不能比享受、比奢侈,如果那样,我们如何面对为共和国建立牺牲的英雄?

勤俭节约是王德和的生活准则,他对自己特别吝啬,总是穿旧军装、穿布鞋,几套旧衣服来回换洗,从来不买新衣服、新皮鞋。有一次生病住院,按照规定可以住离休干部病房,享受国家报销的待遇。但当他听说病房一天费用200块钱时,死活不住,非要出院。他说:“咱国家现在还不富裕,一天花200块钱,这不是要我的命嘛。省下这些钱,国家就能多做一些事情。”

虽然对自己抠门,但是他对组织却倾其所有。1988年,深知自己身体状况的王德和留下了遗嘱,他嘱咐子女说;“这一生令我感到最为自豪的事情,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党的培养,才有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待我过世后,你们一定要把我的丧葬抚恤金和我的积蓄2000元作为‘特殊党费’交给党组织,就算是了却我这名普通党员的最后心愿吧。”

自我剖析触及灵魂 净化思想听党指挥

朱希增

朱希增(曾用名朱希曾),1928年2月出生于德城区长庄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幼时上过4年小学,后成为铁路工人,受尽了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1948年10月在锦州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辽西会战、天津战役、广东战役、粤桂边战役、海南战役的战斗,立三等功2次。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朱希增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尤其是在广东战役和海南战役中,他共击毙敌军200余人,成为全连有名的狙击手。1953年养伤期间,他在海南军区干部学校系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党的理论,在思想上逐步走向成熟。

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决议》明确规定: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必须反对任何妨碍中央统一领导、损害中央的团结和威信的言论和行动;党的团结的重要保证之一是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必须反对把自己领导的地区和部门当作独立王国,反对把个人放在组织之上……当时朱希增在部队任司务长,党的决议对他的思想触动很大。此时他已经入伍6年多,入党4年,思想上和工作上都已经比较成熟,他觉得对照党组织的要求,对照初心使命还有很大的差距,认为自己有严重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经过考虑,他向党组织写下了思想改造汇报书。

他写道,一是自从革命胜利以后,就产生了严重的个人打算,父亲80多岁,母亲因病去世了,如果现在不回家,父母可能就见不到了,所以盼着上级让他回家看望。二是司务长的工作不想干,认为发展方向是后勤供给人员,想去一线工作。三是感觉工资待遇低,满足不了生活。四是对一些战友的自由主义思想,不但没有反对,反而认为其好。最后,他总结道,这些都是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问题。共产党员应当任劳任怨,不应该追求生活待遇,如果有这样的思想,就会停滞不前,斗志不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个人主义,增强党性,对党负责,永远遵守党的纲领,听党话、跟党走。

这份珍贵的个人思想总结,紧密结合个人思想、学习和工作实际,逐个对照、逐条查找、逐项梳理,找准查实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进行党性分析,深刻挖掘问题根源,是一份触及思想和灵魂的自我剖析材料,也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净化思想、听党指挥的自我革命精神。

1954年,朱希增(曾用名:朱希曾)写的思想汇报

这次思想改造后,他奔赴朝鲜从事战后重建工作。朝鲜国内当时到处是废墟,遍地都是炮弹坑,人们缺少粮食,没有房住,就连平壤也很少看到一座完整的房屋,大多数人就住在山洞里面。朱希增听从党中央的号召,抱着“多流一把汗,多留一分友谊”的信念,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当地的群众需要什么部队就做什么。为了多留细粮给朝鲜人民军,宁可自己吃粗粮;为了多剩柴火给朝鲜群众,宁可自己用冷水洗脸。他所在的部队修建了大量办公楼、医院和学校等;修复铁路线和火车站,新建铁路桥梁;修建水利工程;帮助朝鲜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等。据他的子女讲述,每当提起战斗和工作经历时,他都会说起1954年的思想改造行动,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和境界的提升,他可能就不会主动向党组织申请参与朝鲜的重建。能有今日的工作成绩,要时刻感恩党的教育。

两位老战士的初心故事,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正是这些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精神,有利于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涵养党性、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引导党员干部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为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贡献力量。

(原载于2021年5月21日《德州日报·德周刊》3版往事)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