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城区糜镇:文明实践“沉下去” 党史学习“活起来”

为使党史学习更加接地气,陵城区糜镇党委政府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组建成立党史宣讲志愿服务队,开展“农民家庭会”“草根大舞台”“小板凳宣讲”等文明实践活动,把党史课堂搬到农农家庭院、村社广场、田间地头,以“讲、学、播、演、忆、践”的方式,促进基层理论宣讲大众化、多样化、实效化,文明实践“沉下去”, 党史学习“活起来”,把党的故事宣讲到村民心头。

  农家庭院答党史

“刚才,讲到了五四运动,大家都记住了吗?下面进入到今天的提问环节。第一个问题,五四运动的领导人是谁?”“李大钊。”5月22日晚,在糜镇写字王村民王玉军的院子里,一场家庭答辩会开得热火朝天。

“南昌起义第一枪的总指挥是谁?”“贺龙。”王玉军又一次抢答正确。

“小王,你也把答题机会给大家匀一匀嘛。”糜镇写字王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根指了指王玉军,笑着说道。

“就是就是,回答问题的小礼品都让你一个人领走了。”一起听课的村民王玉智和王玉军一边开玩笑一边举起了手,下个问题是我的了!在这里,村民除了抢答党史问题还能得到毛巾、餐巾纸等小礼品,这让人们的热情高涨笑声朗朗。糜镇自从启动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利用夜晚农家庭院做宣传阵地,向进村民宣传新思想、解读新政策,通过有奖问答、猜谜语、唱红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广大居民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到党史学习教育中来。据统计,截至目前,该镇已通过“农家庭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20余批(次),1000余名群众参与其中。

  “小板凳宣讲”学党史

陵县于1943年更名为匡五县,就是为了纪念抗日牺牲的陵县县长吴匡五同志,1941年9月7日,吴匡五率领陵县县大队活动在临邑城北苏家庙子(今属临邑县),驻临邑县境内的日伪军将苏家庙子包围。吴匡五指挥县大队冲出包围圈,向临邑方向转移。在突围中,他身负重伤,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去世,年仅26岁……在吉祥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内,一群人在听党史宣讲团成员张修凯讲述陵县发展史,在座的人被英烈的事迹深深感染,会场凝重而又严肃。这是糜镇开展党史教育的一个缩影,由老党员、抗美援朝老兵、机关干部组成的小板凳宣讲团走进百姓家中,走到大街小巷,走进田间地头,把党史知识以通俗易懂人见人爱的方式传授给老百姓,让群众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感受一场震撼的灵魂触动,达到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

  “最近,类似这样的‘小板凳宣讲’我们镇上已经办了好4场了。大家都很积极,回顾着本地中那些了不起的人物和他们的光荣事迹。”糜镇朱家坊村党支部书记张秀俊深有感触,“我们村上还专门召集了几个退休老教师,打算把这些故事整理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教育。”

  在糜镇“小板凳宣讲”如火如荼,这种接地气的宣讲方式很受老百姓的欢迎,通过“小板凳宣讲团”对地方绅士名人的回忆,让家族长辈回忆家族史,把爱党爱国、忠于人民的红色家风,尊老爱幼的文明家风,以德治家、廉洁齐家的清廉家风,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时代家风等传承下去,以好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草根大舞台”说学逗唱演党史

5月22日,一场“党史舞台”志愿演出在文英俱乐部精彩上演,吸引了500名群众驻足观看。

歌曲《东方红》把人们带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舞蹈《十送红军》让人们体会到了红色的鱼水情深,而快板《吃水不忘挖井人》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舞台演出的节目都是我们自编自演的,观众的掌声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努力,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正能量作品,送给我们的观众,向建党100年献礼!文英俱乐部团长共产党员赵文英激动地说道。

党史教育启动以来,糜镇组织全镇16家文艺俱乐部、100多名优秀文化志愿者,创作推出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党史题材文艺作品,利用惠民下乡演出,以小品、歌曲、舞蹈、快板、说书等“文艺+宣讲”的形式,扎实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播种红色文化,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声”入人心,真正使党史学习教育接地气、有温度、见成效。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 | 陈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