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洄河,逐梦田园 | 曾被誉为冀鲁边区“小莫斯科”,如今发展特色产业成为“红色美丽村庄”

对即将到来的暑期,美丽的三洄河村已经有了反应,众多绿植撑起了一片片阴凉儿,但远远望去,仍能看到村口“德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标志掩映其中。

在德州市陵城区滋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邵明华看来,这个“德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是指村里有地下交通站、红色洄河纪念馆、何郝炬旧居和星火广场等红色旧址,更因整个三洄河村乃至全镇有着浓厚的“红乡”氛围。

“这是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鲁西北村落,抗战时期因斗争开展得好,贡献大,曾被誉为冀鲁边区‘小莫斯科’。”“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滋镇中心小学20多名少先队员到红色洄河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镇妇联主席马晓雨作为“滋镇红色教育基地宣讲员”之一,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声情并茂的党史课。

近年来,滋镇党委、政府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干部学习、宣讲红色历史,党员干部踊跃参加。目前,全镇40余名青年干部能详细地讲述红色洄河的故事,包括马晓雨在内的10名干部被聘请为宣讲员。镇党委还专门编撰了“教材”——《红色滋镇 红色洄河》,搜集各种红色故事20多个。通过这本书,马晓雨知道了边区“小莫斯科”的来由、抗战小诊所的故事、魏奶奶如何机智救关锋……她说:“以前知道一些,但现在了解得更为详细和完整。读完后再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讲给广大群众听。”特别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马晓雨已经多次参与宣讲活动,感到很有意义。

能讲红色故事的,除了镇上的干部,还有其他人。“1938年,中共山东特委代表李晓瑞奉命进入陵县一带宣传抗日救国。由于对敌斗争形势复杂,他发现三洄河村的中医先生魏玉坤的中药铺便于掩护,而且医术精湛的魏玉坤思想进步。后来,这个小诊所就被李晓瑞发展成为当时的秘密据点,并成为中共冀鲁边区二地委地下交通站。”讲述这段故事的,是有着20多年党龄的三洄河村党支部委员魏兴江,他带记者来到魏玉坤的孙子魏洪俊家中。

“当年地下党员、干部的开会地点,多数时候在俺家的北屋里。”魏洪俊曾多次听父亲魏方荣及村中老人讲述军民一心的抗战故事,了解自己的祖父如何帮助革命同志藏身,祖母又是怎样照顾好这些特殊客人的生活,魏洪俊也时常将这些故事讲给年轻人听。“当时在一些地下党员和八路军战士中秘密流传着‘进了四区(今滋镇)等于进了安全区,进了三洄河村等于进了保险院,进了小诊所等于锁进保险箱’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三洄河村曾三修村志,最新版已增至355页,其中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小诊所”当年发挥的作用。

魏洪俊家的墙面上挂有多幅书法作品,多为曾任中共冀鲁边区二地委书记的何郝炬所书。何郝炬当年曾有4年半时间隐藏在三洄河村,他称这里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其中一幅作品上写着“难忘畴昔弟兄亲谊 长记战时鱼水深情”,是他30多年前回三洄河村看望魏方荣时所作。

邵明华研究三洄河村的历史已多年,2019年“红色洄河 逐梦田园”旅游产业园项目开工后,他干脆搬来村里居住。“尽管项目还在建设中,今年上半年来体验参观的就有几千人了。”他拿出了产业园项目规划图,上面密密麻麻地分布了几十处红色景点及乡村游景点,预计7月1日前将部分对外开放。

记者看到,三洄河村主街道南侧红色灯箱上展示的是党的一大至十九大主要会议精神,而临街墙面上绘有孝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主题作品,村里的小河水清鱼浅鸭戏水。村东打造的是千米金丝皇菊观赏长廊,还有西瓜、甜瓜和中药等特色种植项目,村集体每年收入10万余元。在此务工的村民周学军说,现在生活是真好,但要牢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永远跟党走,把日子越过越红火。2019年9月,三洄河村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美丽村居省级试点村庄。今年,三洄河村成功申请到了全国“红色美丽村庄”项目。

滋镇党委书记孟广芬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攻坚克难,奋勇向前,必须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英雄的土地上工作生活,更要深入了解红色故事,深挖红色历史内涵,将红色基因、革命精神融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 相关链接

冀鲁边区 “小莫斯科”

三洄河村

1938年,上级委派共产党员李晓瑞来陵县(今陵城区)组建党组织,领导抗日活动。1939年10月,三洄河村党支部成立,魏立勋任村党支部书记。1939年到1945年,三洄河村共发展党员64人,无一人叛党、退党,是全县抗战年代村级党员人数最多、掩护救治抗日志士人数最多的堡垒村,是远近闻名的“红乡”。

曾任鲁北特委、冀鲁边区二地委宣传部长的关锋,在苏联留过学,他开会时联系实际打比方说:“三洄河村就是咱们边区的‘小莫斯科’。”从此,“小莫斯科”这一称号在冀鲁边区悄悄流传开来。曾任冀鲁边区政委的周贯五,在回忆录中也曾写道:“尤其是陵县三洄河,人称‘小莫斯科’,威名远扬。”

三洄河村也是参军支前的模范村,当时只有700多人的村庄,有170多名青壮年先后参加了八路军、解放军。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