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覆陇黄 农家乐启镰
□朱殿封
大麦熟,小麦黄,芒种前后收割忙。农历四月二十五日(6月5日)是芒种节气。
关于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农历书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芒种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的“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芒种的“芒”字,是指大麦、小麦等有芒植物的种子已经成熟。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正是播种的节令。此时有收有种,“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农民展开紧张繁重的田间劳作。
芒种节气有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伯劳)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是说螳螂在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在枝头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伯劳鸟与反舌鸟,是中国文化中的名鸟。伯劳夏至鸣、冬至止,乃月令候时之鸟。相传它有一个凄美的故事。西周周宣王时,“诗祖”贤臣尹吉甫听信后妻谗言,误杀前妻爱子伯奇。伯奇的弟弟伯封哀悼兄长的不幸,作了一首悲伤的诗,尹吉甫听后十分后悔,痛心不已。一天,尹吉甫外出看见一只奇怪的鸟对着他叫个不停,声音悲凄。尹吉甫忽然心动,认为这只鸟是儿子伯奇魂魄所化,于是说:“伯奇劳乎,如果你是我儿子伯奇就飞来停在我的马车上。”话刚讲完,这只鸟就飞落在马车上。伯劳鸟名由“伯奇劳乎”一语而得。成语“劳燕分飞”中的“劳”即指伯劳。
反舌鸟俗名“姑恶”,也称“苦恶”。民间传说,古时有一可怜媳妇遭恶家姑虐待,媳妇不堪忍受自尽,化身此鸟。因其“姑恶姑恶”叫声而得名。历代诗人多有诗词咏唱。于石曰:“村南村北麦花老,姑恶声声啼不了。”苏东坡云:“姑恶,姑恶。姑不恶,妾命薄。”邵定言:“姑恶鸟,家私休与外人道。道与外人人转疑,去归何尝说姑好。”
二十四节气中,芒种很独特,它完全是个农事节气。芒种属于土地,属于乡村,属于农民,它与城里人几乎无关。芒种的内核,不是吃喝玩乐休闲养生,而是农民为保住半年多的劳动果实在拼命。
拿北方地区的小麦来说,从播种到收获时段跨越一个年度,历经冬春夏三季,生长期长达8个月。有条谜语说得贴切:“两头尖尖肚扁圆,一年出去八个月;待客送人全是俺,谁知俺的冷和热?”期间,小麦越冬要扛过冬寒冬旱。来年开春要抵御春旱倒春寒,“受冻严重幼穗死,抽出无粒整穗白”。要浇灌返青水、孕穗水、灌浆水,“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谷雨麦怀胎,麦怕胎里旱”(扬花期又怕阴雨,风扬花,饱塌塌;雨扬花,秕塌塌)。要防治病虫害,“立夏前后连阴天,又生蚜虫又生疸(锈病)”。小满后成熟期还有“一险”:干热风。“麦黄不喜风,风大减收成”,农民称干热风是“妖风”。农民像抚养自己的孩子,呵护着小麦一路走到“芒种忙忙种,农家乐启镰”,城里才晓芒种至,乡下早闻熟麦香。
然而,收割在即,农民倍加提心吊胆。五月天,孩儿面,说变就变,麦收最怕雹砸、雨淋、大风刮,不然“风吹雨打一场空”。麦熟一晌,虎口夺粮,割、拉、打、晒、藏,“五忙”同时忙。况且,夏大豆、谷子、玉米、地瓜等作物也在同期播种插秧。旧时农村便有“麦黄农忙,秀女出房”说法——连常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女、媳妇,麦收时也投入田间劳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诗中有真实描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农民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地气蒸,上面炎阳烤,汗流浃背,但依然拼力挥舞着镰刀不停地收割。没有人不怕热、累、苦,是生活不容许他们怕。“收麦如救火”,一刻值千金哪!农民说:“小麦虽丰收,就怕收中丢。”即使“小麦进了场,也难说短长”,生怕一旦遇上连阴天,垛着的麦穗发芽霉变,造成“烂麦场”,大半年的辛苦付诸东流。所以是“田里看年景,场里看收成,仓里定输赢”。
芒种,没有农民的一颗汗珠掉在地上摔八瓣,哪有“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没有农民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哪有文人雅士安坐家中“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熏笼独诵诗”?南宋诗人王之望写过一首乡村悲歌:“水乡经月雨,潮海暮春天。芒种嗟无日,来牟(同麰)失有年。人多蓬菜色,村或断炊烟。谁谓山中乐,忧来百虑煎。”那时即便是丰年,农民也难以免去饥馁之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最严重时以致发生“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事情。今天,往后,无论我们的生活达到小康、中康、大康,都应记住农民的不易,粮食来之不易,珍惜盘中餐里的“粒粒皆辛苦”吧!(编辑:孙玉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