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禹城市区40公里的莒镇董屯村,王克寇烈士陵园每年都会迎接来自各地的社会各界人士,董屯村也因此远近闻名。王克寇,冀鲁豫一分区二团政委,齐禹抗日根据地建党、建军、建政的创始人,1944年5月,在牛角店大战中不幸牺牲,时年29岁。尽管岁月更迭,英烈精神却一直在这片他为之奋斗的土地上流传。
禹城第一届县政府原址
100年来,一代代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这里留下无数红色的印记,积累了内涵丰厚的红色文化,形成了世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回望百年奋斗路,启航奋进新征程,是对革命先辈的最高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最好馈赠。
传播火种,成为山东建党较早县份
禹城是一片厚重的红色热土。1922年秋,禹城党组织创始人李宗鲁到城内第一高等小学任教,传播新思想。1924年,经其在山东“一师”同学、禹城籍第一位共产党员孙兆彭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禹城有了党的活动。李宗鲁入党后,在“一高”宣传进步思想,秘密发展党的组织,1926年6月,他在第一高小建立禹城第一个党支部,禹城成为山东省建党较早的县份之一。
王克寇烈士事迹展览馆
1927年至1928年,在李宗鲁的指导下,杨中一、贺漫真分别在禹城房寺镇季李胡店村和安仁镇建立了2个农村党支部,发动农民开展打盐巡、反官差、反侵吞的斗争。到1929年,全县发展共产党员30名。1935年至1936年,共产党员马毅之、尉景平重新组织了城内“第一高小”和安仁镇党支部,继续开展党的活动,为后来禹城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共产党员马毅之、尉景平以安仁镇党支部为基础,在禹城县的伦镇、齐河县的油坊一带组织起民族解放先锋队。后来联合杨中一、金谷兰(高唐人)、张同海、姜虎文、孙靖洲发展党组织,筹划抗日武装。
1937年8月,马毅之与毕业于平原第五乡师的共产党员王克寇、于曼青取得联系,在董屯、李屯一带发动青年抗日救亡,组织救国会。10月上旬,马毅之、尉景平、谭锡三、马凌俊参加了“济南第三路军政治人员训练班”,他们冒着敌机轰炸,到安仁镇成立“抗日活动分子训练班”,又与高唐县共产党员金谷兰联系,在安仁镇建立了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七大队。金谷兰为大队长,张同海为副大队长。
1937年11月,根据鲁西北特委的指示,在禹城南部营镇一带建立了中共禹城县第一届县委,马毅之任书记,并创建了禹城八区抗日根据地,县委机关驻莒镇、李屯一带。随着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于1939年2月与齐河县工委合并为齐禹县委,1942年10月两县分开,1944年1月再次合并为齐禹县委。禹城县委曾隶属鲁西北特委、卫东地委、鲁西区四地委(也称运东四地委)和冀鲁豫一地委。
1938年冬建立了禹城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高惠东。1942年10月,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实行一元化领导,县委书记王克寇兼任县长。1944年1月,禹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与齐河县政府合并,称齐禹县政府,隶属鲁西区四专署(亦称运东四专署)。
为加强党对津浦铁路沿线抗日工作的领导,1938年在禹城秦老庄建立了一区区委。11月,鲁西北特委在高唐、平原、西城边界建立了边委会。根据边委会决定,1939年3月,一区区委和路西韩寨党支部合并,建津浦铁路地区禹城县分区委员会,及时掌握侵华日军在禹城集结的动向,向上级党组织提供可靠情报,沟通冀鲁边和鲁西区党委的联系,为上级党组织指导抗日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1939年1月,禹城共产党员霍仙洲在禹城王寨一带创建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1月建立平禹县工委,9月改为县委,10月,平禹县委撤销,分别建平原县工委、禹城县委。同年,禹城县委建立了4个党支部,动员了50多名进步青年参加了抗日斗争。1943年,抗日斗争形势恶化,禹城、平原两县再次合并为平禹县委。为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由渤海军分区十七团三营教导员陈文惠任县委书记。该时期,禹城(北部)县委设组织部、宣传部,辖1个区委、4个党支部。
在禹城(南部)县委的领导下,1938年7月,在禹城南部建立了八路军一二九师独立旅禹城武装工作团,于曼青任团长。1939年8月,一二九师独立旅禹城武装工作团调升为鲁西区特务三大队后,又以八区各村锄奸小组为基础,成立了禹城县“锄奸团”,后改为一一五师禹城武装工作团,谭锡三任团长。调升后,禹城县委又成立了禹城县大队。1944年1月,齐河、禹城两县合并,两县县大队合并为齐禹县大队。
1938年6月,在禹城县北部官庄一带,共产党员刘润明、张祝华建立“八路军禹城游击队”。随后,游击队改编为冀鲁支队一营二连。1940年10月,冀鲁边二地委将平原禹城分开,成立禹城县大队,王仲敏任大队长,李品先任教导员。1942年4月,在县长郭毓芬的直接领导下,为保卫县委县府,与敌周旋于平禹边界。1943年6月,冀鲁边二地委决定:平原、禹城两县合并为平禹县,平禹两县县大队合并为平禹县大队。
历经战火洗礼,党组织发展壮大
退休老党员为中学生们讲党史
抗战期间,由于地处济南北邻、津浦铁路沿线,交通区位重要,禹城大地曾展开无数场激烈战斗,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仅记录在册的抗战革命烈士就有456名。1945年冬天的“禹城大战”,沉重打击了侵略者,迎来了抗战最后胜利。
禹城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战役的第一阶段,从10月中旬开始,向铁路沿线的国民党伪军发起强大攻势,集中力量消灭禹城、晏城的外围之敌。经过2个多月的战斗,禹城、晏城外围之伪军基本被消灭,只剩下1000多名日军龟缩在禹城、晏城。12月27日,我军开始战役的第二阶段。渤海军区主力部队与平禹县大队和齐禹县大队,在袁也烈代司令员的指挥下,围困并攻击禹城和晏城车站等日伪据点。12月31日黄昏,渤海军区特一团、特二团,警备六旅十一团、十二团,向拒降日军发起攻击。日军部队渡边师团、重光联队、山谷大队共1300多人全部被我军歼灭,收复禹城县城、晏城、波罗屯火车站等敌伪据点20多个。此战役是抗战以来我渤海部队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也是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受到了山东省军区的嘉奖。至此,日本侵略者全部被赶出禹城、齐河、平原县境,鲁北人民的抗日战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全面抗战时期,禹城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期间共伤亡55317人。同时,禹城县党组织在抗日战争中受到锻炼和考验,并积累了斗争经验。随着抗日斗争的胜利,禹城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由抗日战争前70多名党员,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613名党员。
1946年5月,平禹县撤销,恢复禹城县委、禹城县政府。李一民任县委书记,周今生任县长。辖7个区委和区政府,全县有党支部102个,党员1100人,县、区、村武装近4000人。县委恢复后,发动群众开展了土地改革、反对内战和支前运动。
1947年,禹城的土改运动进入高潮。在土改运动的推动下,至年底,全县机关党支部发展到14个,农村党支部144个,党员1702名。随着党组织的迅速发展,在农村普遍建立了“农会”“自卫队”“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组织,为保家卫国、支援前线,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禹城党组织经历了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经受了锻炼和考验,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同时也有1136名党的优秀儿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禹城县委在城内召开了全体干部会议,隆重庆祝开国大典。从此,禹城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满怀胜利的喜悦,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牢记为民初心,全力推进“九大禹城”建设
禹城市革命教育基地
如今的禹城市物阜民丰,不仅特色县域经济发展迅速,而且城乡面貌不断变化,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多项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禹城广大干部群众的拼搏实干,更得益于红色基因赓续,牢记为民初心,砥砺奋进,拼搏进取。
在禹城市莒镇董屯村,共产党员、革命先烈王克寇的事迹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我是听着王克寇烈士的故事长大的,在母亲的怀里,在奶奶的膝下,在父老乡亲的口碑相传中,在少先队员年年的祭奠悼词里……”董屯村党支部书记王汝刚介绍,现如今董屯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道路宽阔、村容整洁,新修建的办公服务场所功能齐全、各项规章制度悬挂上墙,村庄不远处蔬菜大棚成方连片,群众过上了幸福祥和的好日子。
“我们确立了高端制造业新城发展定位,产业体系由‘6+2’优化为‘3+X’,高端装备产业整机与整车并举,医养健康产业‘糖食药’并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尖端与前沿并行,曾连续3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当前全市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务实创新,开拓进取,全力推进‘九大禹城’建设,努力创造辉煌灿烂的美好明天。”禹城市委书记,德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滕海强介绍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德林 通讯员|赵帅 马建
编辑|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