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垦蛮荒
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王震于1950年1月23日向驻疆部队发起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命令,动员11万名指战员在天山南北、戈壁荒滩,就地屯垦,创建军垦农场。
1949年冬天,步兵第六师部队进入新疆焉耆县以后,一面巩固社会治安,一面紧张的准备生产。生产的第一步,就是积肥。新疆老百姓种地不上粪,焉耆街道尘土半尺厚,其中掺进了长年累月的马粪、牛粪、羊粪、驴粪、骆驼粪等等。为了多打粮食,带动新疆老百姓科学种田,张仲瀚主动到街头拾粪,并号召全师官兵挑起箩筐一起去街头巷尾拾粪炼肥,这条指示不胫而走,起义部队27师的官兵好像听到海外奇谈一样议论开来。张仲瀚要部队拾粪的指示竟然成众口皆碑的佳话,还被写成了文章。后来,张仲瀚说:“古今往来,种田吃饭,本来是自自然然的事,让人把它搞得不自然了。我指示拾粪就比农民拾粪有什么特别不同吗?看来当兵只管吃粮的思想毒害大家太深。让部队拾粪积肥就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这说明拾得太少了,永远拾下去就变得平常又正常。”
人民解放军在田里劳作
为了不与民争利,部队的拓荒点都选择在几百里无人烟的茫茫荒原。新疆地广人稀,大批部队进驻物资远不够需求,甚至连开荒的工具都没有。部队抽调人员组成了铁木工班,日夜锻造农具。没有房子就住地窝子,没有水就开沟筑渠,没有牲口就用人拉犁耕作,服装供应不上,战士们就把棉衣改成夹衣,又把夹衣改成单衣,后来干脆光着身子劳作。由于吃不上青菜,不少战士都得了夜盲症,而断粮的事情时有发生。在这种极端简陋恶劣的环境中,他们用吃苦耐劳和弘毅直前的精神,每天开荒12小时以上,很多战士手上打起了“连环泡”,血染红了工具把。经过一年的苦战,步兵第六师开荒种地9.5万亩,收获粮食3162吨。利用山区自然草场发展畜牧业,养牲畜1万头,产肉20.95吨,生产油料196吨。他们还开办了渔场、肥皂厂、煤炭厂,供应部队需要。
1954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生产部队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后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批万里西征的山东子弟集体就地转业,永远留在了新疆,成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中的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二师,简称农二师,成为了我国边境线上一支不穿军装、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就地转业时,很多战士思想不通,为了鼓励更多官兵留在生产部队,张仲瀚赋诗一首“雄师十万到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塞上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入玉门关。”
(整合自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讲解词)
来源: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