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经开区:发展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

实施棚户区改造攻坚突破行动,投资120亿元的11个棚改项目提质提速提效;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累计投入17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2所,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去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39、列全市第3位,减河湿地公园通过国家级湿地公园验收……

这是经开区千方百计提高全民生活质量水平的缩影,更是经开区民生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就,是经开区向人民交出的一份份充满温度和质感的民生答卷。

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经开区始终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每年谋划实施一批惠民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每件实事办到人民群众心坎上,努力让全区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城市旧貌换新颜

6月11日,长河街道东七里铺幸福家园,只见小区内道路干净整洁,两旁绿化树木青葱翠绿,一排排设计新颖、外观漂亮的楼房前,居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论着搬迁上楼后的生活。

“新房子统一安装了太阳能,水电气暖配套齐全,和住了几十年的平房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东七里铺幸福家园居民张玉芹说,刚刚搬进新家时,做梦都能笑醒。

张玉芹口中的变化,是经开区棚改项目的成果。位于林庄大社区A区的东七里铺幸福家园,共建12栋楼,可安置居民500余户。眼下,东七里铺村村民正在陆续搬迁中。

经开区把棚改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推进,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倾听居民心声,了解群众愿望,让群众全程了解和掌握工作的原则和进程,将棚改相关政策一次性用足、用到位,以公开透明和阳光操作,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为早日实现居民“安居梦”,经开区实施棚户区改造攻坚突破行动,推动投资120亿元的11个棚改项目提质提速提效,建设232栋高层住宅、23160套安置住房、面积360万平方米,安置47个村、1.2万户、4.2万人,力争2022年底前全部上楼,提前3年完成城市规划区内城中村搬迁改造任务。

不仅如此,经开区还对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根据全区各小区的实际情况,先行解决老旧小区的供水、供暖、供气、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问题,部分具备条件的小区逐步配套完善电梯、节能保温、硬化绿化、智能门禁系统。

“今年,我们启动了老旧小区改造‘五年计划’,在对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完成改造的基础上,分批对2005年以前建成的新城家园、湘江小区等17个小区进行改造提升。”区建设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说,“五年计划”改造楼宇223幢,建筑面积75.3万平方米,2025年全部完成,届时旧小区将呈现新面貌,老居民将过上“新”生活。

 “现在小区里干干净净,看着就高兴”“老旧设施都改造了,环境变好了,住着很舒坦”……宋官屯街道新城家园小区目前已经安装完成楼道照明、更换了楼道纱窗、粉刷了外墙,居民们坐在一起闲聊,一言一语,字字暖心。

看一个城市变化,就看这座城市的城乡面貌。开发区积极推动城市更新,实施了棚户区改造攻坚突破行动和老旧小区改造攻坚突破行动,此外还分别对城市规划区外的19个村庄启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统筹谋划3处企业老旧宿舍及周边棚户区改造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域城市化。

立德树人育英才

“当前德州教育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已经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也正在逐步完善。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我们经开区打出组合拳,对内以‘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的方式,实行集团办学,对外积极引进首都、省会等地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德州经开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教育体育和文化旅游事业发展部副部长殷洪华说。

经开区把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工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营造重教氛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开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教育领域的监管,创建区域教育品牌,打造“全市教育示范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学校以前是低矮的砖瓦房,教室四角开裂,缝隙能伸进手指。”今年53岁的语文教师张艳丽,已在曹村小学工作了19年,今昔对比,她感慨万千。

2018年10月29日,曹村小学600余名师生搬进了新校舍,2栋教学综合楼,可容纳36个教学班、1620名学生。同时配有餐厅和风雨操场,建有跑道、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图书室、微机室、科学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舞蹈室、书法教室等功能教室一应俱全。

去年10月29日,曹村小学教育水平又迈上了新台阶:德州学院与德州经开区校城融合基础教育合作暨德州学院附属第一实验小学揭牌仪式在曹村小学举行。曹村小学作为示范学校,加挂“德州学院附属第一实验小学”校牌,由德州学院选派学校管理、教学人员进驻曹村小学,重组学校管理团队,充实优化教学力量,打造新时代优质特色学校。

曹村小学是德州经开区教育坚持扩优提质,不断健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经开区累计投入17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2所,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彻底告别了经开区平房校舍的历史,全面解决大班额问题。今年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增长332.78%。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经开区软硬件齐发力。在完成基础建设的同时,不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配套推进校长职级制、教师绩效工资、城乡交流、教师招聘、班主任队伍建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师县管校聘、集团化办学8项改革,全面激发了教育活力,加强了校长、班主任和教师3支队伍建设,提升了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与北京八中合作共建崇德中学,北京八中选派优秀校长到崇德中学任职,管委会选派骨干教师到北京八中跟岗学习,推选优秀师生赴京游学,引进首都教育理念。借助山师集团的国际教育资源,推进国外研学课程,开设空中课堂,走在了全市前列。与北京三宽家长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通过网络直播,开展家庭教育培训。

如今,经开区教育硕果累累:多所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体育工作示范校”“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山东省乡村温馨校园”“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艺术教学示范校”“山东省首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山东省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科技教育创新发展实践基地”“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共建共享绿色生活

6月18日,位于经开区广川大道与国防路交会处的月湖公园正式开园。

公园内童趣乐园、健身场地、环园绿道、湿地、观景台、明德轩、邀月长廊在内的多个景观节点,形成了地形起伏、高低错落、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景观空间,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

东海香港城居民马勇感慨:“家门口有了景观公园,我们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不间断的生态建设,让全区市民尽享城市生活的美好,经开区用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绿色福利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走在经开区,绿地随处可见,公园、广场、湿地不断升级,为市民营造出一个个舒适的休闲游憩、娱乐健身的活动空间。

就在今年初,减河湿地公园通过国家级湿地公园验收。5450亩的公园绿地率达72%,两岸有高等植物151种。

在此基础上,减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各类旅游设施不断完善,自行车赛道、别具特色的休闲木屋、绚丽多彩的绿化景观,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成为周末及节假日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生态环境的变化让人们明显感觉到,经开区的天蓝了、水清了、地绿了、城市美了、更加宜居了。对外界环境变化极其敏感的野生鸟类,也纷纷“落户”,成为环境变美的“见证者”。

减河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区域现有野生脊椎动物12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8种,山东省重点保护鸟类11种。近两年,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也在公园内频繁出现,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经开区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三条主线,在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生态环境监测、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全面发力,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0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39、列全市第3位。

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也引来了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落户。眼下,生态环境已然成为经开区招商引资的一张新名片。

记者|于春芝 通讯员|赵庆川
编辑|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