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根脉 艺术瑰宝
——宋瓷德州窑红绿彩文化述略
□樊兆杰
我的同事——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授徐基中先生、霍云芳女士,极具艺术气质和美学天赋,是典型的德州乡土画家。两位德艺齐飞,伉俪情深,在绘画艺术方面卓有建树,对德州地域文化很有研究,共同创作的诸多优秀画作获得了许多大奖。他们的艺术作品能传播开来,很重要的就是得益于创造性地汲取了“红绿彩”艺术灵感和古典底蕴。这次他们领衔创办“宋瓷德州窑红绿彩文化研究院”,深入挖掘弘扬这座历史文化宝库,必将为打造全省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作出有益贡献。
瓷器在我国源远流长,也是较早走出国门的重要文化珍品。“China”一词本身就是瓷器之意,至今西方国家还以“瓷器”这一英文名称来称呼中国,中国瓷器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征服了世界文明。我国瓷器品类当中,研究价值最高的当属宋元时期的瓷器。宋代瓷器比较著名的有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文化价值和文物价值都非常高。“磁”和“瓷”在宋代是通用的,“瓷器”又称“磁器”,源自“磁州”这个地方土质适宜,盛产陶瓷,故当地生产的陶瓷制品通称为“磁”。
宋代五大瓷窑,并不包括德州窑。但是,现在许多陶瓷文物爱好者都称其藏品源产于德州,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在远古时期,德州这个地方有个部落叫“鬲国”,德州先人擅长制作一种三条腿的中空陶器——鬲,氏族即称为“有鬲氏”,籍此聚族立国。陶瓷文化追根溯源,绵延五千年,至今尚有“德州黑陶”“德州窑红绿彩”等享誉于世;另一个原因是受京杭大运河的影响。大运河德州段开挖较早,东汉末年曹操为攻打河北的袁绍开挖了一条流经此地的河渠(《水经-淇水注》中有详细记载),用于转运兵马物资。后来,隋炀帝连通京杭大运河,成为商贸物流的最主要航道,德州得其水运之利,贸易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至明清时期,德州已成为全国33个商埠重镇之一,是当时运河上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所以明代才有“北拱京畿、南接藩省、东连齐鲁、西通漕运”以及“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誉。德州作为重要的物流转运地,设有“安德水驿”,规制宏大。当时德州不过是一个县级建制,但“安德水驿”却置军驻守,提督管辖,城区现存盐关、庙宇等遗迹可考。就像山东、河南一带人都认定自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来的一样,这些珍贵藏品无论德州买的还是德州产的,称其源于德州不为无据。
德州窑于2006年6月在德州市方向机厂院内被发掘,出土了大量宋、元时期的瓷器,尤以“红绿彩”居多。德州窑瓷器来源大致有二:一是磁州贩运。据《磁州志》载,磁州境内的漳河、滏阳河都汇入运河,可直达德州。磁州瓷器通过卫运河到德州其时已非常方便;二是德州本地加工制作。德州既然是一个中转站,商贾云集,在此集中了各地商贩、手工业者、各类艺人工匠,为实现更大获利,窑匠将制作“红绿彩”的黏土、窑材等原料运至德州,在当地建窑烧造,或将烧好的瓷塑人俑等运至德州,再上彩敷釉低温烧造。因此德州既是瓷器集散地也是生产地,至宋元时期德州窑已是中国运河流域重要的陶瓷基地,“红绿彩”是其代表作。
“红绿彩”当属瓷器中的另类作品。德州出土的“红绿彩”瓷器,质地精巧、技法纯熟、色彩艳丽、品种丰富,业界称其为“德州窑红绿彩”。大宋窑瓷素淡含蓄、端庄恬静,讲究清新脱俗、优雅简洁,以线条流畅、结构精致为尚。而“红绿彩”拙朴浑厚、富丽丰满、大红大绿、浓郁夸张。两相比较,风格迥异,缘何“红绿彩”能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处于巅峰时期的宋代登上大雅之堂?这其实折射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宋代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代表的豪放派,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代表的婉约派,这些是引领当时主流时尚的名士风范。但不可忽视,也有“无肉令人瘦”“碧油煎出嫩黄深”这样的市井百态,也有“浓睡不消残酒”“奴面不如花面好”这样的闺阁情调。饮食男女,本真自然,天性回归,何尝不是世间一种真实境界!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红绿彩”能流行当时,正是反映了这种文化哲学:大俗即大雅,俗到极致即是雅到极致——因俗之美为大雅殿堂平添了一抹人间烟火。
宋瓷德州窑的发掘揭开了“红绿彩”的千年面纱,专家学者的考证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他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守正创新,将“红绿彩”艺术发扬光大,研发出多种“红绿彩”产品,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积极推进“宋瓷德州窑红绿彩”进校园,悉心培养文化传人、技艺传人,让更多的爱好者体验“红绿彩”的魅力和风采,记住乡愁,根植乡土,为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宋瓷德州窑红绿彩艺术是不可或缺的中华文化瑰宝。她是远古人类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根脉,她是大运河文化南北融合的历史见证,她是唐宋元明清中华工匠创新创造的智慧象征!在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挖掘传承、研究创新宋瓷德州窑红绿彩艺术,意义深远!(本文作者系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原载于2021年6月25日《德州日报·德周刊》2版柳湖·读书 编辑:孙玉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