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有多长(一)
七十多年前,在鲁西北平原上,一杆红旗迎风飘扬,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应运而生。这支主要由渤海老区翻身农民组成的军队,为了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怀揣着“打败老蒋就回家”的希望和梦想,毅然告别故乡,铁血西征,辗转万里,挺进新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唯一一支从祖国东部打到西部的部队。新中国成立了,老蒋打败了,谁也没有想到,回家的路却是那么长,不久,他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整建制转隶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2师,投入到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之中,很多老兵这辈子就再也没有回过魂牵梦绕、日思夜想的故乡,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为稳定边疆、建设边疆、发展边疆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建党百年大庆的特殊日子里,我们要大力宣传、弘扬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渤海教导旅精神穿越时空,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一、山东老兵的西征传奇恰似一幅铁流万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1944年11月,为了配合抗日战争大反攻,中央指示王震将军率领八路军359旅5000余人组成南下支队,深入华南地区,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这支部队冲破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南下北返,历时年余,回到延安时兵力已不足两千。此时内战爆发,蒋介石集结重兵,对我陕甘宁边区实施包围封锁,敌众我寡,形势严峻。为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经党中央同意,王震组建干部大队,在原第359旅719团团长张仲瀚和政委曾涤率领下,于1946年秋末冬初来到山东渤海老区招兵。当时,渤海老区正值土改运动如火如荼,翻身农民“打老蒋、保家乡”的热情十分高涨,经过各级党政深入动员,鲁北大地上很快掀起母送子、妻送郎的参军热潮。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宁津、陵县、临邑、惠民等县参军农民就达到5800多人,其中以宁津人数最多。
后来担任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的宁津籍老兵刘双全对我说:“那年我17岁,已经结婚了,是独生子,按政策可以不去,父母也舍不得我走。但是我是村长兼民兵队长,又是党员,村里的年轻人都盯着我,我不带头怎么动员别人呢?于是我毅然带领全村11个基干民兵参加了队伍。”
1947年2月25日,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在阳信县老官王庄成立,张仲瀚为旅长,曾涤为旅政委。不久,部队移驻庆云县继续扩军及开展大练兵运动。同年10月,八千山东渤海子弟兵,由庆云县出发,告别家乡父老,踏上漫漫西征之路。不久,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改编成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独立第6旅,后又改编为第1野战军第2军步兵第6师,隶属王震将军指挥。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在河北武安部队交接仪式上慷慨激昂地说:“山东自古出好汉,你们就是当今的山东好汉,今天,我把你们交给王震将军,由他率领你们到西北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从此之后,这支由渤海老区翻身农民组成的新军,逐渐成长为西北战场上一支劲旅,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
纵观这支铁军的战斗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不怕牺牲,作战最勇猛。1948年11月上旬,彭德怀在西北战场发起了冬季战役,将敌76军包围在浦城县永丰镇。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全歼守敌,创造了我军1个军歼敌1个军的奇迹。永丰战斗也是独6旅建军以来最惨烈的一仗,500多指战员壮烈牺牲。刘双全说,一天之内,他们连130多官兵打得只剩18人,班排长全部牺牲。天蒙蒙亮的时候,部队撤离战场,曾涤政委看见路边有二十多个战士躺在地上,便大发脾气:大家都出发了,你们怎么还在睡大觉。走近一看,才发现全是来不及掩埋的烈士遗体,他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此战德州子弟兵伤亡最为惨重。据统计,渤海教导旅在整个解放战争中伤亡过半,有名烈士只有951人,而永丰一战仅宁津、临邑两县的有名战士就有83人,占到全旅有名可查烈士总数的近十分之一,更多的则是无名烈士。永丰战况之惨烈,德州官兵作战之英勇,可见一斑。
第二,顾全大局,最有牺牲的精神。1948年4月,彭德怀亲率西野主力长途奔袭,出其不意攻克宝鸡,发起著名的“西府战役”。胡宗南迅速与马步芳所属马家军组成胡马联军,将西野主力团团包围,形势十分严峻。5月7日凌晨,张仲瀚率独6旅在突围途中,突然与敌重兵在荔镇遭遇,此时,荔镇已是西野主力突出重围的唯一通道,如果被敌占领,西野主力就将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于是张仲瀚主动请战,率部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在荔镇激战14个小时,确保了主力部队安全突围。这一仗,独6旅付出沉重代价,第18团团长陈国林等数百名官兵壮烈牺牲。彭德怀回撤途经独6旅阵地时,下马脱帽致哀,并动情地对张仲瀚说:“临阵应变,解危救急,你们6旅是救命恩人。”并指示:“这个部队要多出干部。”彭德怀一向不苟言笑,这次当众表扬张仲瀚及独6旅,可以说是破纪录的例外。
前排栗政通(左)栗政华(右)
第三,对党忠诚,革命意志最坚定。独6旅有位老八路叫栗政通,出身于河北省平山县一个满门忠烈的革命大家庭中,1938年,年仅14岁的栗政通便参加了八路军。1946年,他随张仲瀚到山东扩军,担任第18团1营营长。战斗间隙,他经常给家人写信,表达对革命理想的坚定和信仰。在给四叔栗再温的书信中写道:“这是我寸心的表白,特请您作为永远的留念。当儿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持此相就是我的灵魂,它永远跟着您前进。”在给妹妹栗政华的书信中写道:“他是一个热心的战士,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赋予祖国,当我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就让这个寸身的灵魂愉快的漂泊吧。”1949年3月,部队经过他的家乡,他被批准回家完婚,这是他离家12年第一次回来,面对新婚的甜蜜,家庭的温馨,他真有点舍不得久违的亲情。家里人却误认为他有贪图享乐的想法,于是集体给他开了一次“批斗会”,妹妹说:“中国还没有全部解放,你怎么能恋家呢。我看你是怕死哩。”栗政通委屈地辩解道:“我曾经在战斗中为了发起一次冲锋,牺牲过三个司号员,最后还是我冲出去,站在最高处吹响了冲锋号,我怎么可能怕死呢?”第二天一大早,他执意要回部队。两个月后,他牺牲在扶眉战役之中。栗政通的牺牲,让家人们感到十分愧疚,总觉得他是因为亲人的误解,在战场上生着气,向敌人冲锋而牺牲的。一年之后,他的侄子出生了,为了纪念亲人,栗家便给这个刚出生的男孩取名叫:栗战书。
叔叔栗政通的英雄事迹对栗战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曾满怀深情地写下《寸心的表白——缅怀叔父栗政通烈士》,文中写道:“叔叔牺牲留下的家信,我每看一遍,灵魂就受到一次洗礼。叔叔虽然没有给亲人留下物质财富,但却用光辉的瞬间为我们留下伟大的永恒——勇士对真理的追求,战士对幸福的追求,智者对自由的奋争,以及在这样的追求、奋斗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毅、果敢和忘我献身的伟大品格。”
(作者:陈璞平)
来源: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