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殿封说节气·7日小暑|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

古人颇有情调,把暑天的热风唤作“荷风”,一下子便把人的情绪带到了清凉之中。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节气,溽景熏天,炎光炙地,热不可耐的盛夏到来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今年小暑节气是农历五月二十八日(阳历7月7日),赶在六月的“门口”前。

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说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这时幼鹰由老鹰带领,在清凉的高空翱翔学习飞行猎食、搏击长空的技能。

酷暑难熬,古今人们一直在不断寻找避暑办法,冬季藏冰夏天享用便是其一。《周礼·天官》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周代官方设有掌管取冰的官员叫“凌人”,每到冬季取冰藏冰,来年夏季用于饮食消暑。唐代“蒯人为商而卖冰于市”,有人制冰到市场上出卖。苏鹗在《杜阳杂编》中记述了当时制作“寒筵冰”的方法:“盛夏安镬,用水晶如掌者汲水煮沸,取越瓶盛汤,油帛密封,复煮千沸,急沉涧底,平旦结冰矣,名寒筵冰。”这是一种将水煮沸消毒后制作的人造冰,技术水平已经很高了,时人亦叫它“熟水”。

宋代比较重视防暑,公元962年成立了“冰井务”,专门负责研制解暑降温的冷食品,制作冰麨、冰茶、奶酪、冰酒之类的甜食,皇帝将此作为对大臣的一种恩赐和福利。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三伏节·颁麨面》里说:“《岁时杂记》:京师三伏,唯史官赐冰麨。百司休务而已。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又赐冰麨面三品。”冰麨就是炒熟的小麦粉加入冰水和糖拌匀,吃着凉飕飕甜滋滋,现在北方还有部分地区吃冰麨。女词人李清照有“暑湿脾虚”毛病,她给自己炮制了“白豆蔻熟水”的冷饮,夏天里当水喝。

宋代民间藏冰食冰很普遍,冰食生意也很流行。杨万里诗云:“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北人藏冰天夺之,却与南人销暑气。”《东京梦华录》对夏季冷饮夜市有经典记述:“夏月,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药木瓜、鸡头穰、沙塘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广芥瓜儿……谓之杂嚼,直至三更。”从名字上便可知晓,这些食品都是加冰的,可以解暑的。且有两家冷食店用银器盛装食品,可见其冷饮市场多么活跃。

凉食冷饮毕竟只降一时体热,享一时口福,消暑能力有限。韩愈热得坐不住:“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庞铸说躲吧,“小暑不足畏,身居如退藏……鸟语竹阴密,雨声荷花香。”王象晋说藏吧,“偃仰茂林逃酷暑,呼朋酌酒莫辞频。”躲藏到林中、水边、深山、寺庙做一个隐士。白居易说至于吗,“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心静自然凉啊。周邦彦说我哪儿都不去,就在家中“薄纱橱,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晁补之洒脱:“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红尘他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小暑温热宜人,约上好友,烹上好茶,叙旧海聊,岂不快哉?

小暑的风如热浪,但古人颇有情调,把暑天的热风唤作“荷风”,一下子便把人的情绪带到了清凉之中。“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翠响”——清风徐徐送来荷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发出脆响,是多么惬意。“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窗外小榭处,廊下池塘微风起涟漪,鱼儿在水下嬉戏,惹得那新生的绿荷摇动。“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明月升起,竹笛悠扬,晚风初定,池中莲开,香沁心脾,使人气定神闲,好不快活!“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吃着雪藕冰桃,采一支嫩荷叶卷拢为杯盏,以叶茎(称碧筒)吸酒,来一个“碧筒饮”,“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也无须别人劝导珍重,是何等的享受啊!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高温季节。此时雨水天气增多,多雨对棉花、大豆和部分蔬菜生长不利,对多数农作物生长大好,农谚说,“伏天里的雨,锅里的米”。小暑的炽热,小暑的奔放,带来遍野丰茂。黄瓜知道自己的使命,黄花吹着嘹亮的喇叭;豆角不甘伏地蜷曲,相约喊着心照不宣的号子拼命地向架上攀爬;茄子懂得季节的金贵,唯恐辜负了季节的盛情,窜出一支支枝杈,枝枝紫花开,紫茄挂枝丫;辣椒不恋高处,默默无声地开花,将一把把绿“螺号”涂染成红艳艳的肤色。古人讲求“不时不食”,今年小暑后4天(一说7月11日,一说7月21日)便是初伏,“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有这么多水灵灵的蔬菜做馅,这初伏饺子可真是时鲜美食了。

(原载于2021年7月6日《德州日报》8版 编辑:孙玉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