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明清运河德州段发展变迁


明清运河德州段发展变迁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明清运河德州段经历了多次整治,成为南粮北运和南北物资交流的大通道,德州步入封建时代历史最辉煌时期,客商云集、人文飙起,名卿蝉联。

为护古城,开挖四女寺减河和城北哨马营减河;城西河道四次西徙

元明清三代,卫河被纳入到京杭漕运体系之中,成为京杭大运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史》记载:“宋元时名曰御河。由内黄东出,至山东馆陶西,漳水合焉。东北至临清,与会通河合。北历德、沧诸州,至青县南,合滹沱河。北达天津,会白河入海。所谓卫漕也。”

卫河的整个河势大体作“西南—东北”走向,但各段河道具体走向有明显不同。其中,临清、郑口、四女寺是三处重要的转折。卫河在临清与会通河汇合后,经清河、武城至今故城郑口一段,河道为南北流向;自郑口至今武城四女寺镇,河道基本上为东西走向;武城四女寺镇以下经德城区、沧州,至天津与北运河交汇,为南北走向。

大运河在四女寺拐了一个近乎九十度的弯,在这里,实现了临清以上黄河来水与太行山东流诸水的融通,既保障了京杭大运河平原地段的水量,又缓解了河水对德州城池、粮仓的威胁。这个人工做弯,充分利用了卫河及其流域内的自然地理条件,为京杭漕运体系中经典工程。但这并没有彻底解决运河德州段的水患问题,在享受大水势带来便利的同时,明代统治者也清晰认识到相应的隐患。《明史》记载:“其河流浊势盛,运道得之,始无浅涩虞。然自德州下渐与海近,卑窄易冲溃。”

为应对水患,明永乐十年(1412),宋礼在德州开挖了四女寺减河,为今黄河以北运河最早设置分洪工程的河段。《明史·宋礼》记载:“明年,以御史许堪言卫河水患,命礼往经画。礼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复自德州西北开支河一,使至海丰大沽河入海。”对于这一条河道,《明史》中专门解释了是利用了黄河故道。康熙《德州志》中,把这条河流称为“南支河”,其方位表述与《明史》略有差异,改“德州城西北”为“德州西南”,从今天实际情况来看,《德州志》中的表述更为准确。雍正十一年(1733),又开挖了北支河,即哨马营减河。乾隆《德州志》记载:“雍正十一年,德州河水浸溢,吴桥、东光偶有小灾。直督李同东抚岳会勘,李议另开一减水河,自德州北门外十二连城中间,挑六七里至曹村堤口,入陈尧左支河,西接御河堤,东接陈公堤。”

明清两代,为德州城的安全,运河德州段主河道曾经在洪武三十年(1397)、万历四十年(1612)、雍正十二年(1734)、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行过四次人为的改道迁徙。乾隆《德州志》记载:“自明以至于今,西移者四:洪武三十年,裁河湾而筑城,一西徙也;万历四十年修城,自大西门外至回龙坝另开新河,而耿家湾大小竹竿巷出河东,二西徙也;雍正十二年,绕小西关西开引河,而慈氏寺、颂德亭皆出河东,三西徙也;乾隆二十八年,绕上马头西另开引河,而张家嘴出河东,四西徙也。四经西徙,皆为护城而设。”

漕运发达致德陵互易;外地商人纷纷抢滩德州,分攫市利

明朝初年,德州完成了德陵互易、设卫建城、城市功能规划等任务,奠定了城市发展新格局。

德陵互易,是一件由大运河繁荣引发的事情,并最终奠定德州主城区地理位置。康熙《德州志》中把这个过程简单表述为三变:“一变自元人,升县为州,以昔之将陵县省而名‘陵’;再变自洪武中,降为县,不名将陵而仅名以‘陵’之一字,又以安德县并入德州;三变自永乐十三年,徙州近河,以陵县为德州,以德州为陵县,更互其名。”

明代卫所制度,促成了德州城的建设。明洪武《五行志》记载:“洪武二十八年(1395),德州大水坏城桓”。为解决卫兵居住事宜,明洪武三十年 (1397),德州城竣工。

永乐九年(1411),随着会通河全线贯通,德州出台了 “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的政策,完成了第一次城市功能规划。当年的运河上,舳舻首尾相衔,密次如鳞甲。运河两岸商贾云集,舟车如鳞,产品堆积如山,德州进入全国33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列。德州通过运河转运返销的商品有棉花、草编品、烟草、药材等,并随运河的畅通而繁盛了几百年。《明史》记载:“(永乐)二十一年,山东巡按陈济言:淮安、济宁、东昌、临清、德州、直沽,商贩所聚。今都北平,百货倍往时。”

运河的畅通带动了两岸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德州,有大批为漕运服务的人员,每当夏初漕粮抵坝之时,漕粮搬运工达几千人。在顺成街、米市街、西关街、小锅市、北厂以及河西留智庙,几乎家家户户打锅饼、烙麻酱火烧,或烧羊肉,到处摆摊售卖。

全国各地的商帮纷纷抢占商机,分攫市利,外商以晋商居多。《齐河县乡土志·商务》记载:“山西商人在城镇设立布庄收购‘齐河大布’,然后批发给从事长途贩运的商人,销往口外。”乾隆《汾阳县志·卷六·孝义》载:“汾阳人吴文玖‘尝贾于山东禹城’,因此而致富。”光绪《恩县乡土志》记载:“恩县城北曾建有山西会馆。”民国《恩县志·卷六·实业志》记载:“该县的市镇中都有染房,‘惟营业者,多系山西人’。”很多商人定居下来。民国《德县志·卷十三·种族》记载:“凡官于斯、商于斯、幕游于斯,侨寓于斯者,又往往因而家焉,瓜绵椒衍,或居于城,或居于乡,遂为此地之编氓。”

中央、省和济南府在德州设置职能部门,负责漕粮的征管运

明朝初年,伴随着德州卫城的建设,兴建了大量粮仓。建文元年(1399)三月,韩观屯兵德州,在德州卫城东北筑十二连城,护卫仓储。当年八月,燕王朱棣与建文皇帝叔侄之间爆发了靖难之役,并持续了四年,期间燕军一度占领德州,收获粮食百万余石,这些粮食成为燕王赖以夺取天下的物质基础。

明朝迁都北京后,在淮安、徐州、德州、临清建设转运站,德州仓建设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是在原北厂陵州仓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此后,伴随明清漕运支运、兑运、长运方式的转变,德州仓见证了大运河的兴衰。《明史》记载:“自成祖迁燕,道里辽远,法凡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定制。”

支运源于永乐十三年(1415),各地将漕粮就近运交粮仓,然后由官军分段运送。兑运,是支运的升级版。宣德六年(1431)开始规定:各地百姓将粮运至淮安、瓜州等地,兑于卫所官军,然后由官军押粮入京,德州不再成为漕粮中转站,德州仓迁至城内。《明史》记载:“成化初,废临、德预备仓在城外者,而以城内空廒储预备米。名临清者曰常盈,德州者曰常丰。”长运法从明成化七年(1471)开始,德州仓的中转功能日益减弱。发展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临清仓撤销,正式并入德州,名德临仓。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宣布停止漕运。

明清两代,中央、省和济南府长期在德州设置职能部门,负责漕粮的征、管、运等事务,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衔接,构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部门主要有户部监督分司、户部监兑分司、漕运公馆、济南府兑粮公馆、莱州府通判、山东督粮道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山东督粮道撤销。

民风质朴尚武,曾组织义和团;信仰佛道教及诸路水神

德州为典型的农耕文化,小农经济的制约,加上孔孟伦理纲常说教的长期盛行,使这一地区的民生习俗以节俭、质朴,民务耕读为其特色。明万历《德州志》记载:“士务功名,多阔达而足智。人务农桑,恒朴约而近啬。”随着大运河商贸活动的繁盛,传统的民风民俗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引起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变革。

从性格看,德州人尚武、仗义。朱彭寿《旧典备征》中记载,有清一朝产生了109名武状元,只有三个旗人得了武状元,其中一人为德州满洲正黄旗昌伊苏。历史上有名的黄三泰镖打窦尔敦的典故就发生在德州,其地点就在老东门外青龙桥附近。清末武术家,永庆寺的妙熙和尚,名扬鲁北。从民风看,德州人疾恶如仇。明崇祯十七年(1644),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派郭升夺取山东,郭占领德州后推行暴政,德州士人不堪忍受,揭竿而起,杀死大顺武德道阎杰、知州吴徵文,并很快收复景州、故城、东光、武邑等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甲申德州事变。《德县志·卷二·舆地志》有专门记载。清末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最初以设拳场、练拳术等方式组织群众,在平原、恩县一带,第一次采用义和团的名称;在平原杠子李庄,第一次打败县属兵勇;在平原大芝坊村的森罗殿第一次与清军正规部队交战。

与此同时,近运河区域也开始出现侈靡不伦的现象。程先贞在《德州志略序》中写道:“三代直道犹在人心,今则俨然凌驾于士大夫之间,即使明知其非,乃姑相与容之也。卑幼到尊长,还皆自处客位,上坐先行,甚至五服犹子亦复如此。礼之不存,情于何有。”

民众信仰方面仍以佛教和道教为主,但也表现出多元化倾向,有漕运之神金龙四大王、海运之神天妃、财义之神关羽等等。《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记载:“民国初年,德县境内有寺庙160处。”大运河主要的功能是漕运,与一般水神信仰不同,运河水神所管辖的水源将直接影响到运河漕运功能,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被整合进运河系统,获得官方正祀,其形象即是以“保漕”“护漕”为主要职责。当时德州设有专门管理有关宗教事务的僧正司和道正司。

明清德州出举人466人、进士126人,“名卿蝉联,实甲之左”

明清德州一度有“燕齐都会”之称,民国初年的文字训诂学家胡朴安先生称明清时期的德州“人文飙起,名卿蝉联,实甲之左。”

据《德县志》记载,明清两朝,德州共考取举人466人、进士126人。其中,明景泰五年(1454)一榜五进士(鲁清、夏忠、苗浩、焦显、郁纶),嘉靖二十年(1541)一榜四进士(马佩、杨顺、陈志、翟澄)。更是出现了一门八进士的卢家、一门六进士的田家等仕宦家族。除了入选“金台十子”的田雯、谢重辉之外,李侠的《秋厓遗诗》、冯廷櫆的《诗稿》、卢见曾的《雅雨堂文集》六卷、《国朝山左诗钞》、宋弼的《山左明诗钞》等代表作,也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除当地学者外,各地大量文人墨客汇聚德州,或停留,或定居,多有专著和诗作。康乾两帝留下吟咏德州诗歌105首。当时国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如明代的马中锡、董其昌、王世贞,清代的钱谦益、顾炎武、王士禛、高凤翰、郑板桥、纪晓岚、孔尚任等也都纷纷来德州交友、著述、讲学或者挥毫作诗题字。

(原载于2021年7月9日《德州日报·德周刊》3版往事)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