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年代 | 王洪轩:冀鲁边区的敌后兵工厂

1938年初冬的一天,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萧华冒着零星小雪,来到乐陵杨安镇修械所,看到战士们在机房里正汗流浃背地安装机器,他高兴地说:“我们有自己的兵工厂了。没有枪,没有炮,不但让敌人给我们造,我们还要自己造。”

“七七事变”后,宁津县抗日便衣队郑志英(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山东省委党校任职)、王金策(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枣庄矿务局任职)带着人马加入了冀鲁边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后改为“第31游击支队”)。二人见队伍兵多枪少,有些枪缺胳膊少腿而且不能用,赶到司令部驻地南皮县寨子镇黑龙村,向上级建议说:“战士们两手攥空拳,手持一杆破枪怎么打鬼子?我们建个兵工厂,自己造武器。”

司令部最后议定,由郑志英、王金策、王振汉、郭秀岩、陈道和等5人筹建修械所,他们很快动员了40多人。几天后,修械所从宁津县双碓村转到乐陵,凭借仅有的几把锉刀、锤子、尺子和几块磨刀石,开始锉锉磨磨维修坏枪。

郑志英、王金策一心办成兵工厂。1938年夏天,王金策在庆云县联系了10余名工人,返回乐陵途中被刘佩臣部伪军骗到毛圈村扣押,囚禁几十天,遭受了非人折磨。抗日民主政府多次交涉无果,“第31游击支队”派出白连长打入敌人内部营救,被刘佩臣发现枪杀。

初秋,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进冀鲁边区,第一仗便是攻打驻毛圈刘佩臣伪军,半小时全歼敌人,活捉100多人,缴获枪支120多条,解救出王金策等人和40多名抗日干部群众。

经历生死,王金策意志倍坚。他对郑志英说:“没有技术人员办不起兵工厂,咱老家那一带小炉匠多,我回去招人。”此后王金策从王壕、大郭家等村招来近百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赵治红
审核|钟伟 终审|朱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