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军:红色文化润丹心

建行德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陈栋(左二)和张庆军(左一)等人走访慰问德州专区烈士子女小学学生刘德泉

7月26日上午,记者见到了建行德州分行信息技术工程师张庆军。他戴着一副眼镜,说话快言快语,一看就是个“热心肠”。繁忙的工作之余,张庆军还有另一重身份——家乡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代言人。

2011年,他和几位同乡策划敬立了伦镇街保卫战纪念碑,纪念因自发抗击日寇入侵伦镇街而死难的103位乡亲;2015年,他与伦镇党委政府一道发起并促成齐禹抗战纪念馆重建,纪念齐禹抗日根据地牺牲的374位烈士;今年,他受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委托发起“传承红色基因 寻访烈小学生”大型活动,为寻找到的德州专区烈士子女小学学生送去温暖和关爱。


齐禹抗战故事代代相传

点亮“心”灯照亮前行路

1966年,张庆军出生在禹城市伦镇南街。对他而言,儿时最具仪式感的事,是每年清明节和同学们一起到伦镇北街的革命烈士纪念亭扫墓,听村里老革命讲乡亲们抗战的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伦镇街保卫战,先人不惧强敌、保卫家园的壮举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后辈前行的路,给予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张庆军如是说。据他介绍,1938年1月15日,日寇200多人进犯伦镇街,村民自卫组织红枪会带领村民浴血奋战,利用简陋武器坚决阻敌进街,因实力悬殊,最终破防,日寇攻入街内,村民又与之巷战,致敌伤亡30余人。此战,伦镇街村民及来援的朱庄等村村民103人遇难。“父亲说,村里103人同一天发丧,孩子失去父亲,妻子失去丈夫,老人失去儿子……哭喊声撕心裂肺,场面极其悲壮。”说到这,张庆军眼眶红了。

“孤胆英雄白光焦庙集计擒叛徒孟超、平纵独立团夜袭伦镇伪军、麻岱伦镇集上杀鬼子夺枪……这些抗战故事填满了我的整个童年记忆,也为我的人生铺实鲜红底色。”张庆军回忆。

伦镇作为齐禹抗日根据地的中心,1945年,中共齐禹县委在伦镇五龙寺敬立3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齐禹抗日根据地牺牲的374位烈士。1983年4月,伦镇公社党委、革委会,修建了五开间革命烈士纪念堂,供人们瞻仰祭拜。


敬立伦镇街保卫战纪念碑

促成齐禹抗战纪念馆重建

纪念碑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曾是一条鲜活的生命,都有一段激情似火的青春。与那段峥嵘岁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伦镇街保卫战的故事渐渐鲜有人提起,革命烈士纪念堂也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到2015年房顶已经坍塌,堂内的纪念碑饱受风吹雨淋。

为了让伦镇街保卫战的故事世代流传,让先辈精神永远激励伦镇人,2011年,张庆军联系了在德州工作的伦镇老乡,筹集了5000元钱,在伦镇中学附近,也就是当年鬼子闯街的地方,敬立了伦镇保卫战纪念碑。

2015年7月,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张庆军向伦镇党委政府提议重建齐禹抗战纪念馆,得到伦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商定一边筹集资金一边开工建设。为了筹款,张庆军跑断腿、磨破嘴。有感于他的一片赤诚,同学、朋友、老乡纷纷伸出援手、解囊相助。首笔赞助资金5万元很快打到伦镇政府账户,赞助的混凝土等原材料也都及时到位。同时,伦镇党委政府也多方筹集赞助资金,最终他们共筹到100余万元。经过紧张的主体施工、内装、布展,当年11月30日,齐禹抗战纪念馆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开馆仪式。纪念馆建成后,成为了周边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种祭扫活动恢复如初,纪念馆重新焕发了昔日神采。

为了配合此次重建活动,张庆军历时3个月编写出版了《伦镇记忆》一书,成为研究伦镇地域文化、纪念齐禹抗战历史、宣传伦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书籍。德州学院美术系教师杨睿被齐禹抗战故事感染,也被张庆军的执着打动,免费为《伦镇记忆》绘制了12幅插图。

作为倡议人、发起人,张庆军在开馆仪式上说:“烽火岁月中,齐禹儿女抗倭御辱,可歌可泣,这是伦镇人永恒的精神财富,理应世代传承。”

曲春红一家专程到纪念馆举行仪式凭吊先辈

承红色基因  寻烈小学生

填补德州党史教育史空白

今年初,张庆军无意中读到刘在臣的一篇回忆文章《我在德州专区烈士子女小学的日子》。作为一名党史研究爱好者,张庆军翻看了德州有关教育史料,竟未发现德州专区烈士子女小学的相关记载。他决心深入挖掘,为德州党史、教育史补上这重要一笔。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建行德州分行和中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4月底,张庆军受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委托发起了“传承红色基因 寻访烈小学生”活动。德州市教体局、德城区党史研究中心等6家单位予以支持,安排专人组成联合寻访团。

在德州市档案馆,寻访团找到了“德州烈小”部分学生的学籍表。可因时间久远,学籍信息与现实情况大相径庭,寻找当事人仍如大海捞针。但他们丝毫没有气馁,不放弃任何一条线索,执着地寻找着。

为了找到郑秉生,5月的一个周末,张庆军骑着自行车,按派出所提供的户籍地址湖滨南路55号进行寻访,可找到的却是振华玻璃厂的拆迁现场,后几经周折联系到在振华玻璃厂工作的同学,几番辗转终于通过郑秉生的儿子找到了他。为了找到刘德泉,6月中旬的一天中午下班后,他骑车沿着文化路寻访,跑遍整条街也没发现户籍登记的文化路32号,后经反复打听附近居民,方知是在德建集团的家属院里。“虽然辛苦,但能找到人就实属幸运。寻找赵兰英、曹玉兰、曹玉霞等人,也跑了很多路,但都无功而返。”张庆军颇感遗憾。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寻找到19位‘德州烈小’学生的住址,并对7位健在的学生进行了走访慰问。他们的父辈为国捐躯,我们理应关心关爱他们。”建行德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陈栋说。

寻访过程中还有意外惊喜。烈士曲开春的名字一直在齐禹抗战纪念馆的纪念碑上,可他的后代苦寻多年,也未找到先辈英名所在。“是“德州烈小”学生寻访活动帮我们达成了多年夙愿,我们十分感激。”曲开春的孙女曲春红激动地说。今年6月中旬,曲春红一家专程到纪念馆举行仪式凭吊先辈。

7月上旬,张庆军还在建行德州分行、伦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策划、撰写并导演了党史纪录片《红色伦镇》。

“作为伦镇的红色文化代言人,我做了一些事,尽了一份心。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伦镇先辈让我敬佩感怀,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也给予了鼎力支持,令我倍受鼓舞。这或许就是红色血脉的赓续、红色精神的传承吧。”张庆军感慨。

齐禹抗战纪念馆




德财经工作室

记者、编辑 丨芦瑞瑞  通讯员丨刘迪

审核丨王育恒 终审丨高铁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