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的妻子
□王季春
今天是八一,各媒体都在播报有关八一的内容。丈夫则打开全民K歌,躲一旁引吭高唱《咱当兵的人》:“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为了国家安宁,我们紧握手中枪,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一样的风采在共和国的旗帜上飞扬……”那种陶醉的样子,我就知道他又在思念部队的时光。他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当兵后悔一阵子,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对他来说,近三十年的军旅生涯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那些奖章、奖状,就是他引以为豪的凭证。他翻出那些奖章,一边擦拭着、摩挲着,一边自自言自语:“每一项荣誉都离不开另一半的奉献与付出呀!”正是这句话,打开我封闭已久的闸门。尽管我们已不再分居,但还是忍不住想说:嫁给军人,就意味着分居,分居就意味要耐住寂寞与孤独。选择军人就等于选择了牺牲与奉献,战争与和平年代是一个道理。
因为部队是一个特殊群体,两地分居的军属,只有符合一定条件才能随军团聚。即服役到了一定年限,职务到了一定级别,年龄到了一定岁数。在不够随军条件的情况下,只能两地分居。因此,随军与丈夫团聚,是许多军嫂化不开的梦。作为军人的妻子,生儿育女,老人生病,家中的大小事都落在一人肩上。尤其那些家在农村的军人妻子,她们可能没有太高的文凭,也可能不懂得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但她们用质朴与忠诚等待,她们的脉搏随军队、随丈夫一起跳跃,她们在一年一度的“临时来队”中体会短暂欢聚的幸福,在平凡与琐碎的生活中书写任劳任怨,谱写“新牛郎织女”的动人诗篇。
上世纪90年代初,韩素云的名字像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与军营内外。她的事迹也让整个社会知道了“军嫂”这个特殊群体的不易与艰辛。是啊,无数军人的背后有多少个“韩素云”在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她们打磨着自己的柔弱的肩膀,在平凡的生活中,把家庭事业一肩挑。她们从不因地方人的工资高于丈夫而羡慕,也不因为别人夫妻团聚长相厮守而嫉妒。她们两点一线,单位与家,家与单位。
她们懂得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她们工作兢兢业业,从不与人争高低,她们孝敬父母抚养孩子,里外一把手。只有在夜深人静,她们才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在心灵的净土中耕耘希望,播种理想。她们学会了在生活中独立,她们在寂寞与等待中,让思念在月夜漫步,让心灵在书海遨游,“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她们在滚滚红尘中洁身自好一室独芳,为对方守候心灵那一片净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
不管是生活在农村或城市,所有的军嫂是一家。她们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小圈子,她们工作中相互鼓励,生活中相互帮助,她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与人论短长。不管谁家有事,只要一个电话,不管多忙,都会及时出现,她们不是姐妹胜似姐妹。为耐住寂寞与诱惑,一篇《上邪》在她们之间传阅“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中国爱情诗的千古绝唱被她们浅吟低唱,让她们对爱情忠贞不渝,战胜生活诱惑的决心坚定不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据说脱自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词人的句子是浪漫的,千年光阴虽是弹指一挥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却依然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这阙词的理解,我想,没有比作为军人妻子的她们,理解与感受最深的了!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朱代军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