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徒骇河禹城段某处切滩展宽,沿河两村搬迁后与另两村合并,统一建成新村——
彰显时代特色的禹城先锋村
□杜深江
禹城市辛寨镇先锋村,位于禹城城区西南方向约17.5公里处,东临苇河,苇河以东是张李店村、陈庄村;南临甄杨村、王坊村;西南方向与苏庄村濒临;正西是温庄村;北临徒骇河,徒骇河以北是明屯村。
一
先锋村的来历,要从徒骇河河口切滩展宽说起。据《德州地区水利志》(1994年版)记载: 1957年秋冬季,德州专署对徒骇河治理完成了3处改道工程:一是改各户屯村南为村北向东直行;二是改前油坊北行为东行入原苇河;三是开挖祁庄北段出苇河东再汇徒骇河。新开挖的河口宽约45米、河底宽约30米。正是由于这次徒骇河改道,金庄、曹庄(两村相距200米,属一个大队)、雷庄村北有了一条河。
为适应泄洪排涝的需要,《德州地区水利志》记载:按照“1964年雨型排涝”“1961年雨型防洪”标准对徒骇河进行扩大治理。1965年9月29日,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并华东局呈报了《关于徒骇河、马颊河流域“三五”期间的治理规划报告》,得到批复同意。1965年10月15日,山东省水利厅向水电部转报了鲁北水利工程局编制的《徒骇河干流治理工程扩大初步设计》,得到了批复同意。《初步设计》其中涉及从前油坊至原苇河段河口切滩展宽。设计河口宽120米、河底宽100米,河堤要南移增高拓宽。经治河施工队测量,靠近徒骇河南面的金、曹二庄因河堤滩土占压,需要搬迁。消息传出,金、曹二庄人心惶惶,人们不知所措。往哪里搬?上级的第一个方案是搬往距金、曹二庄2.5公里西南方向的尹庄村附近,理由是尹庄村一带人少地多,撂荒地、盐碱地闲置的也不少,社员们搬到那里有地种,能生活。金、曹二庄的群众一听就皱了眉头,难舍这片世代相守的故土,据说尹庄等几个村子对此也有阻力。搬迁问题一直在酝酿中。
2021年先锋村卫星图
二
转眼到了1966年春天,从3月8日至29日河北省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3月22日下午4时19分在宁晋县发生的7.2级地震,这次地震波及到禹城,震感明显,破坏性大。据《禹城县志》(1995年版)记载:全县倒塌房屋341间,砸死1人,伤10人。徒骇河南岸的金、曹二庄及张李店村、温庄村,靠近徒骇河的北街均破坏严重,老旧房子墙体出现了裂缝、房内单土坯垒的里间墙倒塌,幸亏是下午4点多,社员们都在地里干活,没有伤人。
还有一个惊人现象,金庄东至张李店村西苇河河滩上出现了4条裂缝,南北长1500米,最宽处80厘米,从裂缝处往上喷黑水、伴随着冒出一股股黑沙,溢满了好大一片。不少人闻讯前去围观,这场面人们从没见过。据有关资料表明,这次地震波及到的区域,古河道都有裂缝、冒出黑水黑沙的现象。
徒骇河展宽占压带来了金、曹二庄的搬迁,而地震破坏引起了国家对搬迁村庄、重建家园的进一步重视。上级根据出现的新情况,重新进行了审视,往哪里搬的问题提出了新方案:即搬往相距一公里的雷庄村。
这个方案不是简单的安置、一搬了之,而是统一规划,建设高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徒骇河先锋村段
三
雷庄村分为东雷庄、西雷庄,两村属一个大队。搬迁所占宅基地由生产队之间兑换,金、曹二庄还是种原来的地。这样由四个自然村——金庄、曹庄、东雷庄、西雷庄,两个大队——金曹大队、雷庄大队合成一个村一个大队。合并后的村子叫什么村名呢?曾有人提议:四个村合在一起的,叫“四合村”。此时,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俗称“四清运动”)刚结束,广大干部群众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新命名的村名一定得有先进性是大家的共识。据后来担任先锋大队政治大队长的褚安吉回忆:当时他参与了搬迁合村工作,“先锋村”的村名是由驻东雷庄“四清”工作队留下来协助搞搬迁合村的徐队长等三人召集原两个大队党支部书记杨凤明、王富贵、政治大队长褚安吉、贫协主席李化成以及群众代表开会酝酿讨论提出来,又报经公社同意定下来的。从此“先锋大队”诞生了,“先锋村”的村名开始在社会上流传。
村庄规划和宅基地标准随之提上了议事日程。在驻队工作组具体指导下,大、小队干部分头入户征求社员意见,召开各种会议听取意见。根据广泛征求的意见,绘制出了村庄规划图(草图)。当时先锋大队有150多户,1100人。规划主大街东西长480米、宽16米;南北长374米、宽17米;北大街长180米、宽12米;东西每两户一个胡同,宽4米。每户宅基地的标准,参考了五队社员杨洪恩的房屋样式和宅基长宽度,定为南北20米、东西17米,可盖五间北房;北房统一坚脚五七型(12层砖),土墙,红瓦,由于刚经历了地震,房子高2.7米左右,比较矮。
国家对房屋搬迁给予了补偿。据《禹城县水利志》(1994年版)记载:禹城县自1954年徒骇河展宽工程开始,根据历次水利工程的需要,均作了迁占补偿。这次房屋搬迁,按照山东省鲁北水利工程指挥部规定的标准,每间房补偿70元—150元,平均不超过110元。生产队为此成立了评估小组,逐户对旧房屋进行评估,提出了补偿意见;因为地震灾情,国家还对建筑材料给予了补助,划拨了平价木材,有松木檩条、梁、窗户、过木、苇子、秫秸等,调运了红砖、红瓦、石灰;公社从各大队调集民工到村里打土坯。建设标准之高,国家投资之大,对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可谓开天辟地。原四个自然村的社员皆大欢喜,积极响应。
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社员们一边建房、一边参加生产队劳动,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到1967年6月前后按照统一规划基本完成了修建任务。新建成的先锋大队,村落整齐,大街宽敞,北房统一的12层红砖墙坚脚和红瓦房顶子显得格外醒目。全村人统一住上了新瓦房,其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户是第一次住上新瓦房。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眼前!社员们眉开眼笑,万分感激。
先锋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办公场所
四
徒骇河挖河展宽时,滩土只占压了金庄村北的枣林、生产队的场院和牛棚,社员的房屋地没占压,所以金庄没有搬成,现金庄人仍住在原处。
先锋大队成立后,生产队的体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过去四个村的若干生产小队重新划分成了六个生产队。原金庄为第一生产队、原曹庄为第二生产队、原东雷庄的东部为第三生产队、原东雷庄的西部为第四生产队、原西雷庄的北部为第五生产队、原西雷庄的南部为第六生产队。 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1984年,先锋大队党支部改成了先锋村党支部,建立了村委会,六个生产队逐步分成了若干生产小组。
先锋大队成立之初,队合心未合。大队召集大、小队干部开会,缺乏组织纪律性和约束力,人员时常到不齐。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又有驻队工作组的指导帮助,逐步形成了队合心合,大队党支部有了凝聚力,社员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越密切。时至今年,合并后的先锋村已有55年,经历了十任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在镇(乡、公社)党委关心关注下,工作一直走在镇(乡、公社)的前列,多次受到市(县)、镇(乡、公社)表彰奖励,曾在1977年9月初的禹城县四级干部大会上被授予“大寨式大队”先进集体称号。
五
先锋村所属原四个自然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德州乡村概况·禹城卷》(2017版)记载:金庄,在明永乐年间金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处,定为金庄;曹庄,在明永乐年间曹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处,定为曹庄;雷庄,在明永乐年间雷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处,定为雷庄,后雷氏迁出。而禹城辛寨镇“乡村记忆馆”对曹庄的表述是在清康熙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处。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年复一年精耕细作,勤俭持家,邻里和睦。1947年当地解放后,一代代村民对党和政府一直怀有深厚感情,感恩有加。群众生活、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不断发生着变化。
如今先锋村三面环水,路桥相通,绿树成荫,长龙般的大堤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民们穿越大堤,徜徉在幽静的林间小路,微风习习,鸟语花香,尽情地享受着美好景色,带来无限的遐想;站在桥头,遥望徒骇河,波浪滚滚东流,不时拍打着岸边的芦草,恰似时代先锋畅想曲;沿河漫步,映入眼帘的是鱼翔浅底,清风鳞波,好一派华北“小江南”。村里大街、胡同整洁卫生,村民衣食富足,柏油路上三五成群的老年人或散步或骑行,广场上大妈、大嫂常常聚在一起跳起广场舞,欢声笑语,和顺致祥,老百姓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原载于2021年《德州日报·德周刊》4版往事)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