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七夕|魏益君:漫话乞巧节

漫话乞巧节

□魏益君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因为隐含着一个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备受人们推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对牛郎织女这一凄美爱情故事的传神写照。

牛郎织女这两个名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篇》,书中这样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此处虽只是显示牵牛、织女这两颗星和银河的关系密切,但是,牛郎和织女这两个名字却已经为后世的人们将他们想象成夫妻关系而种下了因子。后来,明代冯应亲《朎广义》中就有了这样详细的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

乞巧节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汉初。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中时,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系,谓之‘相连爱’。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据此,我们可知七夕乞巧之俗自汉代便已开始,此后相沿成习。而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愉石为针。”南宋罗烨在《醉翁谈录》中把乞巧节描述得更为热烈:“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一个凄美的神话爱情故事,引发了众多文人墨客为之歌咏,著名的如曹丕的《燕歌行》、徐凝的《七夕》、杜甫的《牵牛织女》、罗隐的《七夕》、秦观的《鹊桥仙》等,使这一神话故事更加唯美传神。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涉及七夕的故事情节也很多。第十八回、第三十一回、第四十回、第四十二回、第七十六回、第七十八回等都有关于七夕乞巧的描写。涉及与七夕有关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如:元妃、晴雯、巧姐、林黛玉、史湘云等,个个都是命运坎坷的不幸女子。比较典型的如第三十一回的“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双星”一词,古指牵牛织女二星,预示着史湘云后来的不幸命运,不能与丈夫白头偕老或者是夫妻两地分居。

翻阅着古籍古词,徜徉于神话里的天街,七夕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别样的意境之美!

(原载于2021年8月13日《德州日报·德周刊》2版柳湖·读书 编辑:孙玉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