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没有人民调解,这事我们还不知道得闹成啥样。”夏津县双庙镇范楼村村民范仲友感慨道。今年3月,范仲友气冲冲地来到村委会,要求给个公正的说法。原来,争执是由住房中间的空闲地带而引发的。范仲友与范仲祥是邻居,中间没有垒院墙,都认为中间3米宽、30米长的中间地带属于自家的,吵了不少架,也产生了不少积怨。
“实际上这块中间地带是当时给两家预留的走路胡同,后来两家都没从这走,所以才造成这个局面。两邻居谁都不肯让一步,火气也越来越大,久而久之,谁也不理谁。” 范楼村党支部书记杜海霞说,从3月开始,两家矛盾进一步激化升级,一见面就吵。
杜海霞介入后,双方态度有所缓和。杜海霞采用矛盾化解“双调一证”工作法,收集相关证据,进行说服教育,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既让纠纷当事人知法明理,也让纠纷当事人情感上容易接受。“有了个‘和事佬’,我们邻居间有了个中间人,也都有了台阶下,就通过调解员开始沟通。”范仲友说。最终经过数天的调解工作,双方认识到邻居间情谊最重要,自愿达成协议,在中间地带靠近自家院子一侧各划定长30米、宽1.5米共45平方的面积,并签字确认,最终握手言和。
类似这样的邻里纠纷,在村内经常发生。有些村民甚至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得不到及时化解,多年不相往来,有的甚至由于处理不及时上升到法律案件。
“村民之间,很多都是一些小事儿,为了争一口气儿而产生矛盾,时间长了成了心结。如果不能及时调解,小矛盾会引来大麻烦。”范楼村党支部书记杜海霞表示,矛盾化解“双调一证”改变了过去村干部“单打独斗”、缺乏专业调解知识的尴尬局面,尽早让专业人士介入,让矛盾化解从“单兵作战”转变为“合成作战”,从而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基层社会治理贵在预防,重在化解。自去年以来,夏津县双庙镇积极创新基层治理工作方式,探索形成了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引领,以“一站式”矛盾调处为途径,以法治建设为保障的“双调一证”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初步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良好工作局面。
“双调一证”的第一“调”是村网格员。如果网络员调解不成,再由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出面。村调委由村“两委”干部、老干部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5—7名人员组成。
“一般60%到70%的问题,村里就可以解决。但是遇到例如宅基地等棘手问题,调解不了就需要启动听证会程序。”杜海霞介绍说,听证会是双庙镇的创新做法。参与听证会的,包括村里的党员干部、德高望重的老人,还有镇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矛盾涉及到哪个部门,哪个部门就来参加听证会。并随即组织召开综合执法联席会议,针对矛盾涉及问题,相关部门联合办公,调查取证,给出意见,最终形成听证会意见作为该事件的处理意见。
“说事儿”不仅要有人“说”,还要有地儿“说”。双庙镇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方案》,在全县率先建成镇、村(居)全覆盖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体系。在镇级,建立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悬挂醒目的外观标识,完善法律服务和调解流程,设置受理窗口、调解工作室、法律服务工作室等多个功能室,打造了集法律服务、公证、律师、矛盾调解为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实地平台。将镇村干部、法律顾问、律师纳入调解员队伍,建立专职调解队伍。在村(社区),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组织网格员、法律顾问、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受理群众的矛盾申请,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在双庙镇范楼、王堂、西鸭、六屯、双庙等5个片区均建立了人民调解室,覆盖全镇20个村,打造了集“矛盾排查化解+法律咨询+法律服务”于一体的法律服务综合体。
双庙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体系的建设和矛盾化解“双调一证”工作法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调解资源的集中融合,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减少了信访和诉讼增量。截至目前,化解各种矛盾纠纷32件。比2018、2019、2020年同期分别下降82.12%、67.35%、63.22%。
如何让基层调解发挥更为实际作用?在夏津县双庙镇党委书记于洪国看来,创新乡村治理形式,把调解流程规范化、标准化,用情感去“和泥”,用事实来“搅拌”,用法律和道德做“工作”,找到矛盾源头治理“金钥匙”,人民调解就能发挥更为实际的作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邓美平 王尧
编辑|屈大鹏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