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深研精进 护航“通气之道”

近日,一则喜讯传来:德州市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认定中,被评为二级优秀单位。

消息令人兴奋,但也在意料之中,因为德州市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有这个实力。

作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从2010年10月医院设立呼吸内科专业,再到2016年12月独立建科,再到今天,10多年的砥砺,让它在发展道路上的每一步都越发坚实。“这里凝聚了几代人的努力,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传承精神、不忘初心,打造高水平呼吸与危重症诊治中心,既是使命,又是社会各界的期望。”德州市立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段立新这样说。

培养人才  夯实队伍根基

要了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特色优势,绕不开人才实力。

今年35岁的李晓霞,经过多年临床历练,从一名青涩的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主治医生,“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里的工作节奏,当一个个呼吸困难、咳嗽寒颤的患者,在我们紧张有序救治中恢复了健康,心里油然而生出了一种满满的自豪感。”

主治医师李翠毕业于遵义医科大学,2015年,她果断放弃了留在三甲医院的机会,毫不犹豫选择回到家乡,因优厚的人才吸引政策,她决定到德州市立医院工作,“受之前非典疫情的影响,当时研究生选择专业时,我的第一想法便是呼吸专业,未来,我要深耕不缀,将毕生所学用来服务家乡。”

采访中,科室主任赵鑫有些“得意”地说,在这里,不只是李晓霞、李翠,很多年轻医生都从临床工作中获得了成长,收获了坚定的信念。

如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有一批实力强大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在一线奋斗着。他们不仅在学术传承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也在临床工作中形成了独特的专业优势。目前,该团队拥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其中包括硕士研究生3名。

技术领航  筑牢诊疗高地

8月12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名持续头晕、恶心、胸闷半个月的患者,进行肺部CT检查后显示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实施常规支气管镜无法取到病理学诊断,治疗团队经仔细研究,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通过CT精确定位,决定实施TBNA(经支气管镜穿刺针吸活检术),对病变进行针吸活检。

经过TBNA检查,治疗团队为患者成功取得活检组织,手术后病理诊断为肺结节。明确诊断后,及时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当日就能下地活动。“这是一种安全性高、诊断率高、重复性强的气管镜活检新技术,在国际国内均属前沿技术。”赵鑫说。

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像这样的先进技术还有很多。在日常诊疗工作中,科室依托优秀团队和先进设备,以一流技术攻克各种疑难杂症。

呼吸系统疾病种类很多,这就意味着治疗团队时常要面对新挑战。“知识日新月异,医生需要终生学习,才能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每当空闲时,赵鑫会拿出一大摞自己整理打印的专业资料,分发给科室的医生们,让他们多看多学。

技术,是医院发展的硬实力。赵鑫认为,只有切实提高诊疗技术水平,提高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为患者最大程度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不负医者使命和患者信赖。

仁心仁术  提升管理水平

前不久,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位病情已趋向平稳的慢阻肺、肺心病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赵鑫闻讯后,立即组成临时治疗团队,紧急赶往病房,查看患者心脏是否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同时,给予强心呼吸兴奋剂治疗。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救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赵鑫额头满是汗水,团队其他人也被汗水浸湿了衣衫,但当心电监护再次出现波形,意味着患者抢救成功时,治疗团队的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笑了,后来,患者被转入ICU接受后续治疗,如今已康复出院。

“以上的病例很常见,我们每天都像在战场上,需要把所有的智慧调动起来,击退病患的种种危险体征。这里的患者病情每分钟都在变化,因此治疗方案也是24小时不间断、无停顿、动态调整,这要求大家不能有片刻懈怠。”赵鑫这样形容科室的工作。

长期以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不断增强管理水平,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保持医护人员梯队的稳定合理。除注重与国内知名医院的合作之外,还每年派遣年轻医师、护士到外地进修,并鼓励他们在临床中进行课题研究,采取临床与科研相互促进、齐头发展的战略。

“管理创新,永远在路上。下一步,科室将实行精细化管理,强化内涵建设,积极打造亚专科,提高疑难危重病人诊治水平,助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谈及科室未来发展,赵鑫如是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杨梅 编辑|唐志梅

审核|李玉梅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