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尤炳君:夜宿西湖未肯眠

夜宿西湖未肯眠

□尤炳君

深秋时节,我们几个朋友一起来到了杭州,本想提前一天抵达,第二天可以游览一天,可朋友的一个意外插曲,使我们改变了行程,只能夜宿晨离。

错愕之余,实属无奈。连日的奔波很快使我进入了梦乡。不知什么时候,传来一阵寺院钟声,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在西湖边上呢。摸着手机,打开地图,输入西湖景区,哇!一汪碧波迅速满屏:距离2.5公里、步行26分钟。图片放大,一连串心仪的名字扑面而来: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柳浪闻莺……一个念头跳了出来:何不乘着夜色游览一圈这绝胜之地呢?在这幽静的夜色里,西湖也许会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轻装下楼,楼口钟表正显示2:55。

街上,轻风微冷,路灯闪耀,行人很少。我轻步走过几条街道,门店已关,黑漆漆的。唯有一家夜总会,霓虹闪烁,通明如昼。在一路口处,我停了下来。手机上导航提示:“您的目的地就在左前方。”我毫不犹豫地放开脚步,穿过公路,跳过台阶,向着西湖奔了过去。

您可能见到过阳光明媚、水光交映、靓丽俏美的西湖,可能见到过阴雨连绵、柳丝曼舞、情意绵绵的西湖,也可能见到过银辉当空、皎月相映、诗意盎然的西湖,但是,您见过子夜的西湖吗?此时的西湖正被一层黑蒙蒙的细纱笼罩着,伸手可及,触之则无。西湖睡了。西湖的风是轻柔的,轻轻地从树间滑过,没有一点声音,只有脚下的石阶,湖水轻拍,啪、啪、啪,时轻时重。

独自夜半,脚下堤岸好像是软软的,路面不宽,两侧低矮的宫灯有些昏暗。前行不远,只见翠绿的树叶间有一小牌,上写“白堤”二字,心中不禁一热,不由低下头去,认真地瞅了起来。据史载,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一代大文豪白居易来到杭州任剌史,带领民众筑起了一条贯穿西湖东西的湖堤,使湖区的庄稼涝能蓄、旱能浇,民众大受其益。3年时间,白公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友情,即将离任那天,百姓置酒相送,白公感怀至深,长揖泪别,并留下了“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的名句。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白堤。1200多年过去了,如今白堤依然如一座丰碑矗立在人民心中……

哗,哗……不时传来水声。我打开手电,顺着灯光,我发现不远处是高大的莲荷,风中荷叶摇晃不已。碧荷连天的景象在黑夜里是看不见了。走着走着,路旁灯光里出现了几幢古建筑,凑近一看,一处红色大门上写着“承春堂”,其前面,中山公园两侧对联颇有韵味:“山外皆山密岫绕成清净界;画中有画笙歌谱就太平图。”它的对面,则是一座牌楼,小亭内有几处小桥连接。我坐下来向远处眺望,一座小岛隐约其中,只可惜没有月光,如有一轮明月,天上、水中,三潭印月该是怎样的美景呀!一个人走夜路,难免有些寂寞。忽然,从远处传来笛声,时断时续,悠扬婉转,拨动心绪。如是在白天,人声嘈杂,绝不会有这种清静感受。此时,却由衷地感激起改变行程的朋友来。

转过白堤,又一长堤相连。堤上高高的一座桥着实让我费了一把劲,气喘吁吁间,汉白玉桥栏上的3个隶书大字“跨虹桥”映入眼帘,哈哈,这就是我仰慕已久的苏堤了。史载,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在距离白居易筑堤267年之后,苏轼知杭州。虽时隔久远,两位大文豪在为民这件事上却异常相似。苏轼为民做的第一件事也是疏浚西湖。“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并在堤上建6座石桥,依次命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并在长两侧树栽桃,春来时,柳绿桃红,游客纷至,红男绿女结伴而行,被誉为情侣堤。凌晨时分,行走在历经千年风雨的苏堤之上,两侧大树已足几个合围,树盖擎天如伞,遥接云天。不由感叹:修齐治平绝不是文人的一句空话,当他们真的拥有了一片天地之时,肯定会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业绩!

东方欲白,雷峰塔影已现粼粼湖中。该说再见了,我不时回望,留恋难舍,写下数行小诗:

苍波夜笼一江天,独步钱塘访众仙。

白老题碑何处在,坡公植柳知谁边。

悠悠岁月云烟过,拳拳爱心世代传。

水酽风稠留亘古,山清水秀醉千年。

余生可有几回探,夜宿西湖未肯眠。

(原载于2021年10月29日《德州日报·德周刊》3版柳湖·读书  编辑:孙玉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