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武城分中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交易主体诉求为工作导向,以提升交易主体满意度为工作目标,大力推进“五大转变”,打造公共资源交易新模式,让武城人民享有更为便捷的交易方式。
变“有形”为“无形”,打造共建共享新平台
李女士的公司参与了武城县城乡建设EPC项目电梯采购及安装项目的投标,需要递交文件材料。只见她掏出手机打开“标证通”APP操作几下后,就完成了投标文件传送。“有了证标通之后,递交文件、盖章在手机上就能搞定了。”李女士说道。
如今,武城县的公共资源交易已经完全实现了从招标到定标各环节服务事项的“一次不跑,全程网办”。通过完善交易平台系统功能、开发手机终端等方式,将公共资源从“有形场所”转移到电子化平台这一“无形场所”上来。交易主体无须到现场多次递交纸质材料,而只需在系统内上传电子文件;工程建设招投标项目实现中标通知书在线发送、中标合同在线签订。同时,通过“标证通”APP,将身份认证从借助“有形介质”转变为“无形介质”。交易主体通过“标证通”即可在线申请办理数字证书,扫码完成系统登录、签名盖章、加密解密等功能。此外,一部手机可绑定兼容多家公司的CA证书,有效解决企业数字证书管理难题,实现“无边界”投标。
变“线下”为“线上”,推进不见面交易新模式
自2020年3月份以来,凡是电子招标项目,全部实现“不见面开标”。10月29日,郝王庄镇政府借助宏亿联咨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这一代理机构通过武城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了冬暖式大棚采购项目,在该项目的项目注册、发布公告的过程中,均是由代理机构工作人员在线上办理的。而投标人更是全程都是在平台上进行线上投标的。
武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方志丽说:“现在,我们的‘不见面开标’已经成为了公共资源交易的常态化模式。通过这种‘线上沟通,独立评审’的模式,不仅能够保障评标过程的公平性,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投标人减少标书编制和往返交通食宿等费用,节约交易成本,更能够避免人员聚集,有利于疫情防控。截至目前,已完成“不见面开标”项目195个,交易金额64.95亿元。”
变“单选”为“多选”,释放保函新活力
在10月28日进行的武城县城乡建设EPC项目电梯采购及安装项目中,6家投标单位有5家都选择了通过保函保险形式来代替保证金。“有了电子保函平台之后,交保证金再也不用往银行跑了,直接在电脑上就能操作,安全又省心!”投标方的李女士说道,此次项目,他们公司选择了更为便捷的电子保函缴纳保证金。
自2020年8月电子保函平台上线以来,这种操作方便快捷的保证金缴纳方式已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电子保函平台上线后,建设工程项目的保证金缴纳方式变“单选”为“多选”,投标人既可以选用银行转账,也增加了电子保函、银行保险等多种选择。投标人只需登录电子保函服务平台,自行选择保函保险形式代替现金保证金,几分钟即可完成线上申请、支付保费、生成保单。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出177单投标保函,为企业释放资金2046.5万元。
变“纸质”为“数字”,实现项目归档电子化。
“之前真的是来来回回交材料,材料又多、又繁杂。现在,只要一个光盘就能解决问题了,真的是太方便了。”代理机构工作人员李玉芳说。
近年来,中心交易档案经历了从纸质档案到电子化存档的变迁。如今,中心的交易档案已完全实现了电子化存档,彻底改变了以前空间占用多、存放成本高、查阅困难的现状。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电子归档具有易于保管、方便查询、节约立体空间、容纳信息量多等优点,为招标单位、代理机构节约了时间和成本,打破传统管理方式的时空局限,实现资源共享。
变“管理”为“服务”,打造温度与制度并存的营商环境
今年,武城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3月份定为“公共资源交易开放月”。在整个3月,交易中心先后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监管部门、审计部门、媒体记者等现场观摩、座谈,增进公众对招投标工作的认知,主动接受监督。“通过交易月活动,让我们对武城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能更好的对武城的公共资源交易进行监督。”政协委员王贵超表示。
一直以来,武城县交易中心坚持实施“店小二”式服务。通过延时服务、建立标后回访制度、制定考核办法、开展“公共资源交易开放月”活动等一系列方式,来服务招投标群众,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不断改进管理、提升服务。尤其是“公共资源交易开放月”活动,为交易中心与群众搭建起了沟通桥梁,让群众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公共资源交易规范,并就此提出自己的意见。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吴华 王丁 刘莹
编辑|屈大鹏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