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粒玉米可以演绎几笔账单?11月1日,武城县众祥农业公司总经理耿兆江给出了7种选择——除粮食属性外,农户可以在粮食商行存粮吃利息,峰值出售挣差价,期货交易保增值,保险兜底吃“定心丸”,还可享受便利的湿粮收储以及低成本的抵押贷款。
2019年12月,武城县以实施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度试点为契机,对接县内有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实行粮食商行模式,众祥农业公司成为试点。
11月1日上午,玉米收储高峰刚过,县财政局负责人就来到众祥粮食商行,和种粮大户一起探讨怎样创新服务,更好保障农民收益。
38岁的李丙河是李家户镇刘王庄村村民,今年他种了700亩玉米,他对粮食商行的评价是:省了心、挣了钱。
“今年秋收赶上连阴天气,晾晒都成问题,没有商行的湿粮收储和烘干功能,我这么多地,不得要了命?”李丙河说,3个月前,当玉米行情达到每公斤2.74元时,他把去年存在粮食商行的300多吨玉米卖掉,除去从商行兑换了价值30多万元的农资外,还卖了60多万元。
“前一阵,他光领麦种就拉了6拖拉机。”耿兆江接过话茬,在商行,农户每存1000元的粮食就能获得相应的利息——免费获赠1亩地的粮种,去年,李丙河获赠粮种1.25万公斤。
“商行配套的保险制度也让种田有了保障。去年产量没达标,俺每亩地获赔23元。除去保险费用,一亩地还多赚了6元。”李丙河笑着说。
“我也多挣了不少。”李家户镇魏庄村村民陈自强表示,借助“保险+期货”模式,在玉米期货价格较高时卖粮,平均一亩地多卖69.6元。
“这一模式被省财政厅确定为全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度试点。”县财政局副局长杨静说,粮食像钱一样能存能取,还能抵押贷款;湿粮收储还解决了晒粮的难题。武城还开展整县域“保险+期货”玉米收入保险试点,探索“粮食商行+保险+期货+基差收购”的模式,保农民收益,促农民增收。
“现在,商行慢慢步入正轨,烘干、存储、销售环节都在赚钱。”耿兆江说,县财政出资150万元、企业出资850万元、农发行放大10倍的授信额度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今后保险公司还将创新产品,为企业运转提供保障。
产业兴了,钱包鼓了,耿兆江越干越有劲了:“现在粮食商行模式主要适用于玉米和小麦,我打算新上玉米和小麦深加工,进一步增加附加值。”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志强 王志冕 通讯员|于宁
编辑|苗欣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